当前位置:天下韶山网>研究与探讨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从毛泽东到习近平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作

 文章来源:《韶山之窗》  作者:刘建江  时间:2023-03-31 15:14:33

摘要:时代发展,形势变幻,作为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条主线,“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始终未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信仰,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情感寄托,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在时代变迁中得到传承,理论价值在国情变化中获得发展。由毛泽东思想的辉煌诞生、邓小平理论的丰硕成果,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响应时代而生,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一以贯之,主动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依据国情实况顺势而变,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进行全新的阐释,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亦得以彰显。驻足历史的关键节点,  发掘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背后的共性、共性背后的优势,就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作者简介:刘建江(1989—),男,江西吉安人,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毛泽东到习近平,赓续“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源泉,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其理论内涵亦伴随社会变迁和国情变化得到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富有洞察力和预见性,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与审慎的尝试抉择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航行指南,始终坚守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一系列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由此获得,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主体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一针见血地点明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毛泽东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初探者和先行者,他立足中国实际,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作出全新阐述,由此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国内风云变幻之际勇立潮头,借助改革开放的契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并在其思想理论中充分体现。江泽民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回顾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经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巨变,初心未改,“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贯穿其中。胡锦涛充分总结和吸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作出的创造性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标杆,并在多个重大场合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延展到崭新的高度。

多年来,学界对各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研究较为全面,主要从各代领导人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出发,结合当下热点对其时代价值展开研究,并充分肯定其理论贡献。不过,建党百年的行进过程始终由一根主线牵引,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专门从纵向层面对这根主线展开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作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和践行的原则,重新梳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发展历程与深化过程,对全面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回顾和发掘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背后的共性、共性背后的优势,有助于总结百年党史中的更多历史经验,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

一、理念初探: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主体论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扎根农村、深入调研,基于亲身的所见所闻,对劳苦大众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万分关切。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论的最初探寻者,毛泽东提倡将《共产党宣言》强调的“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主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人民的概念一经诞生,便拥有无穷的力量,经过毛泽东的实践与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涵逐渐丰盈且饱满。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智慧结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根基深厚、意蕴丰富,为后来的理论创新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归宿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提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必须时刻牢记保护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的自由解放作为革命成功的标志。只有全体中国人民挺直脊梁,吃饱穿暖并且有尊严地活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才算初步完成。在动乱年代,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着眼于动荡不安的社会,出发点在于为人民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方式在于党的群众路线

毛泽东洞察世间百态,剖析社会肌理,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取得革命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时刻走在群众队伍之中,随时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人民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必须依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并加以采纳,不正确的意见必须及时反馈给群众、教育群众并引导群众纠正。正如毛泽东所言:“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仍回荡在耳边,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不容小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对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路径。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中表现在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获得

历史经验具有直接性、专门性和可获得性,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有所预备和防范。毛泽东擅于从实践中寻求真理的密匙,其思想理论成果大多源于对革命和建设时期经验的总结。“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他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革命战争就必须是群众性的战争。战争成败与否取决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才能获得战争主动权,只有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夺取最终的胜利。革命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胜利的果实应当属于人民。毛泽东强调,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国家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同时,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时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接受人民监督。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多种方式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在毛泽东的阐释中愈发显现出清晰的轮廓。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汲取精神养料,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获得思想启迪。他联系中国实际,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走党的群众路线以及人民的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作出全新的阐释,成为“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初探者,成功开启一段历程悠久的理念传承与发展之路。

二、潮头勇立: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民富裕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睿智的眼光穿透中国社会表层,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社会在短短四十余年间焕发新颜。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人民群众最期盼的、最切实的利益是过上富裕的生活。邓小平指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必须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从“实现什么样的富裕”和“怎样实现富裕”两个层面展开,“以人民为中心”则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实际上回答和解决的是帮助谁富裕的问题,最终指向的主体仍是人民群众。自1984年会见意大利外宾时,邓小平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后,共同富裕思想便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一)“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

中国人民“富起来”的过程,诱惑颇多,阻力重生。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打破平均主义和防止两极分化是“实现什么样的富裕”的要旨所在,是对处在时代复杂局面之中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根植于中国社会,深刻影响中国人民数百年。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仍缺乏对财富的正确认识,生活水平在低质量阶段徘徊,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四人帮’鼓吹宁要贫穷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是一种谬论,是对社会主义的歪曲甚至污辱。向穷的方向发展,这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总要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当然也包括使整个国家一步一步地富强起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人民群众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改革开放的步子大胆迈开。在时间的见证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也是对改革开放正确性的最好印证。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有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人民群众在财富积累上的差距一定会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社会矛盾由此变得尖锐,为此,必须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邓小平告诫我们:“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社会需要发展进步;另一方面,财富差距的增大必然加剧摩擦,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就需要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来避免和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规避一切可能出现的威胁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风险。

(二)“怎样实现富裕”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民族精神,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对民族精神的延续,并结合国情倾注崭新的内容。

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遵循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富的路径。作为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先富带动后富是实践路径的创新,是与具体国情结合起来的创造性思考。

邓小平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渐渐步入平静中的正轨,留下更多时间思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国家领袖责任更是重大。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正是在外部世界的激励下与时间追逐探索出来的理论成果,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天纬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的产物。共同富裕指向的主体是人民,更需要充满勤劳与智慧的人民群众走上实践的路径去创造、去实现,人民的中心地位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得到延续。

三、世纪之交:江泽民对民本思想的推进

党的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党的理念随历史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形势动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中共中央领导人最关切的问题,江泽民从实现人民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成立以来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党的执政方面做出科学引导,“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一脉相承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从党建角度丰富人民主体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力量之源和强盛之基,党制定的纲领、方针和政策都是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展开,人民群众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标准。“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江泽民的讲话准确精辟地概括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内涵,倘若人民利益得不到充分实现,那么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都缺乏意义。

江泽民在政协茶话会上提出:“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我们衷心希望大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抛弃一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真正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取得新的进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江泽民将党的建设与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提出在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全党同志要团结一致,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和高度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和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

正如江泽民所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不是历史上最悠久的政党,却是最成功的政党,蕴含其中的成功密码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从历史规律中发掘人民重要地位

在新形势下,人民利益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并重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新的追求。“历史反复说明,违背历史规律和人民要求,不紧跟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进步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论曾经多么强大,最终也是要落伍的,而落后就会挨打。”通览江泽民的著作,他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并对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江泽民从历史得出的经验教训出发,回归到现实带来的思想启迪,再一次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月明星疏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历史上最悠久的政党,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走过的历程更是悠远绵长。比如英国的保守党已经走过了188年的历史,从1833年算起;工党走过了115年的历史,从1906年改称。美国的民主党是1792年创立的,至今已有229年历史共和党是1854年改名的,至今已有167年历史。中国共产党虽然不是历史最悠久的政党,却是最成功的政党因此,发掘其成就背后的优势、优势背后的规律就成为党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

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对经验的归纳,古今中外无数史实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观照现实,展望未来,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党才能在在矢志不渝地奋斗历程中战胜各种困难,逾越各种险阻,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四、理论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生动鲜明地指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并最终惠及社会全体成员《论语·学而》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指基础、根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发展依靠人民”至高理念的树立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生动体现。胡锦涛同志指出,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因此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早已悄然萌芽,但在当时它是作为封建统治者奴役人的工具而存在的,具有其内在缺陷。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凝练出的共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理论成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对民本思想的升华与飞跃,也是党执政过程中所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思想它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控制人的工具而是党为保障人民的权益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社会实践,党对“人”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在胡锦涛同志的论述中,“以人为本”作为党执政的至高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引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加以贯彻执行,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发展为了人民”群众观的践行

党的性质和宗旨表明,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在谈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时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新的飞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之基却从未动摇。

发展,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出发,科学做出“发展为了谁”的答卷。党员干部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最终也将通过为人民办实事而落实到人民群众之中。陈毅《六十三岁生日述怀》诗中写到“个人太渺小,党羣才万能。”党群鱼水情深,不是张贴在墙壁上的标语,而是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流淌在人民群众血液里的红色基因。心系人民群众,时时为人民群众排忧;利为人民群众,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是党在新世纪中亘古不变的坚守。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无一不在给予我们启迪,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是不容改变的。

五、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人民至上”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人民主体精神的新时代体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人民至上的理论含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人民领袖的治国方略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国外环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大量的篇幅去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价值,是执政党惜民爱民的一贯体现,同时也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赋予“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独特意蕴。

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从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果以及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着力点等方面出发,阐述了共产党人的目标就是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人民群众。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关于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时的心情的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我者,忘我也为了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人民领袖甘愿化作一缕烛火燃烧自己的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方略中,人民占据绝对崇高的地位,坚定的人民立场也是新时代人民领袖治国理政的个性彰显。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是一项历史性的飞跃,伟大成就的背后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挑战与风险并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产党人的工作指南并为之奋斗不已。

(二)“人民至上”的现实实现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彻底打破往日的平静。我党在疫情防控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党员同志冲锋在前,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面对疫情大考,始终坚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疫基本要求,始终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提出要紧紧依靠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党的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以人民为中心”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实践中,党的一切工作就是围绕人民所需展开,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夺取伟大斗争的胜利,创造伟大的历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宣告在迎接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已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一历史性节点将载入史册。

英雄造就时代,时代成就英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长期艰辛奋斗。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世情、国情、党情以及社会发展现状合力作用下作出的理论选择,是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指南,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将在党的正确引领下诞生。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到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构建,从复杂多变的世纪之交到谋求发展时代诗篇的抒写,再到新时代新征程中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担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历史。

进步与发展是社会的主旋律,“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不同的时代彰显不同的意涵。在毛泽东时代,为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群众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斗争,共享革命胜利的果实。在邓小平时代,深知与世界强国存在差距便奋起直追,一声春雷送来春天的故事,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在江泽民时代,国际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执政党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坚持人民的中心地位坚决不动摇。在胡锦涛时代,发展是重中之重,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与升华。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在风风雨雨里走过百年,在风雨兼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如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于迷雾中引领航向,一路高歌向前。

参考文献

一、研究著作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6.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二、期刊论文

[1]梁志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要义·价值·遵循[J].邓小平研究.2021,(01).

[2]翁寒冰.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05).

[3]高巍翔,余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01).

[4]王兵.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整体生成发展的历史逻辑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37(04).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2 天下韶山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5078号-1 湘公网安备 43038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