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创作记录:把“韶山下的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文章来源:天下韶山网 作者:郭千千 时间:2022-07-14 08:28:22
张喻、李升亿、卢冬玲(从左至右)
天下韶山网讯(记者 郭千千)7月15日,“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即将结业,20堂主题鲜明、内容精彩的党史和思政“金课”将在结业典礼上正式推出,敬请关注。
目前,由北大博士梦想助力团和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党史专家以及优秀青年职工组成的6个课题组正紧锣密鼓地对课件进行最后的打磨。省韶山管理局机关3楼会议室,1张长桌、3把椅子,第一课题组成员卢冬玲、张喻和北大博士生李升亿又一次开启讨论,梳理思路,查漏补缺。
第一课题组共负责4个课题。谈到课件《古为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的治国理政》时,李升亿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也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理论问题。毛泽东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创造性发展的领袖,研究毛泽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兼具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课件《学会弹钢琴:毛泽东的工作方法》,李升亿表示,“弹钢琴”是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篇文献中提出的一个名词,一个形象的比喻。课件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去阐述“弹钢琴”。课件坚持以毛泽东独特的工作方法为切入点,并将其贯穿课件始终。
课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青年毛泽东的志气、骨气、底气》则与现实中的热点话题联系较多。张喻表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下,青少年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韶山下的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更贴近学生、融入生活,切入青年同志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面对小我和大我的选择,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掌握技巧和方法等。毛泽东一生中有很多具体事例都非常有参考价值,赋予了课件鲜活的素材。“这堂课通过讲述毛泽东的志气、骨气、底气,来培养当代青年人做中国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锻造他们形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优良品质。”
卢冬玲是课件《“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斗争精神的时代价值》的主要作者,谈起自己的创作初衷,她表示,毛泽东的著名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重点就一个“敢”字。“敢”不仅是敢于流血牺牲的勇气,更是一种信心,一种坚信革命必胜的无畏气概。“我很想从毛主席身上去深入挖掘他这样一种敢于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无畏精神。”卢冬玲认为,毛泽东身上的斗争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他通过学习和革命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并且是不断升华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一代伟人身上学习到这种宝贵的奋斗精神。
结业在即,组员们对课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大家一致认为,韶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乡,这里有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还有大量毛主席的遗物,都是最好最直接的红色教育资源。以此为依托,“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打造的这20堂兼具思想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金课”,将充分发挥好红色圣地韶山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广大受众提供立体式、沉浸式的体验,引导人们在毛泽东主席这样一个人生榜样的感召之下,深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礼,从而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做到“两个维护”。这是课程最大的特色,也是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最鲜明、最直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