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伟大的胜利!
文章来源:天下韶山网 作者:刘晓 时间:2023-07-27 17:00:001953年7月27日清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会场区举行。根据协定,敌对双方在朝鲜的一切战斗行动将完全停止,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至此胜利结束。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我们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此时此刻,回顾这场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在血与火中淬炼而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依然历久弥新,意义非凡。
抗美援朝时期中美力量对比悬殊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
在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厅展墙上,1950年中美国力军力对比数据
1950年,美国钢产量达到8720万吨,小麦产量占西方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800亿美元,原油产量达2.6亿吨,火炮(军)1500门。美国还是当时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上群体最大、水准最高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世界第一强国。
当时的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立起来。连年不断的战争,使中国薄弱的民族工业遭到彻底破坏,原本就处于落后耕种状态的农业更是一片凋零。
1950年,新中国的钢产量才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为100亿美元,远远还不及美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尾数,原油产量仅20万吨,火炮(军)36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武器也很少。新中国的军队,依旧是由“小米加步枪”装备起来,且“小米”的供应并不十分充足,“步枪”也是由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步枪组成。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侵略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一举收复朝鲜北部广大土地,奠定了这场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基础。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多次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和细菌战。中朝军队不仅把战线在“三八线”附近稳定下来,而且还进行了多次进攻战役,迫使侵略者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辉煌的胜利背后是巨大的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197653名中华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充分体现在了志愿军官兵身上。在血与火中锻造出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
黄继光
1952年4月,作为家中的第三子,年轻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朝鲜战场上,给母亲写下家书:“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在这封信寄出6个月后,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所在部队受命夺取597.9高地,他主动请战去爆破敌人暗堡,距敌人火力点不足50米处,黄继光和战友被敌人发现,在机枪的扫射下,战友先后牺牲,黄继光拖着伤腿爬向敌人火力点,在地堡前,他将最后一颗手雷扔了进去,接着奋力一扑,用身体堵住了敌人喷射的枪口。
邱少云
邱少云的家书
同样是在上甘岭战场,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被敌人燃烧弹烧着,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毅力,甘愿烈火焚身,坚持不暴露目标,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在重庆铜梁保留着一封家书:“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写下这封信的人正是邱少云。
毛岸英
毛岸英
他是第一位报名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也是毛泽东主席的儿子。他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接过父亲赠送的大衣,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同志牺牲在朝鲜大榆洞“志司”作战室内,从报名参加志愿军到最后牺牲,毛岸英赴朝仅五十天。
宋阿毛
宋阿毛留下的卡片
在长津湖战役中,担任阻击美军任务的志愿军,有连队全员冻死在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中,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这些战士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冰雕连”。战后打扫战场时,有人发现烈士宋阿毛留下的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七十多年前,朝鲜战场上正是有着像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一样奋不顾身的人民志愿军战士,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才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盛世安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新时代,我们要深刻理解认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传承和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审:彭昶 二审:潘炜 三审:夏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