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局办公室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准入统一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四个实施细则的通知
文章来源:井冈山管理局网站 作者: 时间:2023-03-08 09:48:02井冈山管理局直属各单位,市属各乡、镇、场党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场,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准入统一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井冈山红色培训教师资格统一认定实施细则(试行)》、《井冈山红色培训纪念标识统一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井冈山红色培训教学内容统一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已经井冈山管理局、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准入统一管理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红色培训机构的管理,严把机构准入关,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卡,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井冈山范围内申办红色培训机构必须遵循本细则规定。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的申办红色培训机构是指需在井冈山市民政局登记的红色培训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性民办红色培训机构),在井冈山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登记的红色培训工商企业(营利性民办红色培训机构)。
第四条 设立红色培训机构应当符合井冈山红色培训发展总体规划。
第五条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准入采取联审制。
申办非营利性民办红色培训机构由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简称井冈山红培办)、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负责依法联合审批,市民政局负责依法登记。
申办营利性民办红色培训机构由井冈山红培办、市教育局、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负责依法联合审批,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负责依法登记。
第六条 井冈山市外登记注册的红色培训机构进入井冈山开展红色培训,须遵守井冈山红色培训有关管理规定,接受井冈山红培办等有关部门、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并提前将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安排(包括培训流程、课程安排、教师任课安排、学员花名册和食宿安排等)报井冈山红培办备案审查。
第二章 申办机构基本条件
第七条申办红色培训机构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申办红色培训机构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同一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重复或变相重复申办红色培训机构。
变相重复申办红色培训机构是指同一家庭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儿媳、女婿之间重复申办红色培训机构。
民办红色培训机构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第八条申办红色培训机构应有合法、合规的机构名称,名称不得使用法律、法规明文禁止的字词,并且与已有的红色培训民办非企业单位、工商企业和个体户名称不得相同或相似。
第九条申办红色培训机构应有固定的、能容纳工作团队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
第十条申办红色培训机构应有固定的餐饮、住宿、培训场所,环境良好,有必要的消防和防盗安全等设施,周边日常噪声不超过50分贝,有3间以上面积各达60平方米以上、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培训室。
客房在50间(80个床位)以上的宾招单位最多可作为一家红色培训机构的申报场所;客房在150间(200个床位)以上的宾招单位最多可作为两家红色培训机构的申报场所;客房在300间(500个床位)以上的宾招单位最多可作为三家红色培训机构的申报场所。
第十一条 申办红色培训机构应有10人以上的工作团队,且工作团队中应当有具备资格条件的财会人员。
第十二条申办红色培训机构应有本机构专有的师资队伍和课程研发团队。
申办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红色培训机构的本机构专有师资人员不少于6人,且至少有3人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其中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
申办工商企业性质红色培训机构的本机构专有师资人员不少于3人,且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或井冈山红培办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其中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具有3年以上教育培训经验。
第三章 审批登记程序
第十三条申办者向井冈山红培办提交《红色培训机构准入申请表》(见附件)。
第十四条申办者向井冈山红培办提供以下红色培训机构准入条件证明材料(一式四份):
1.红色培训机构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2.拟成立红色培训机构所依托的餐饮和住宿场所的所有权证、经营权证(或租赁协议)原件和复印件、现场照片,及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原件和复印件;
3.与培训量相适应的培训场所和办公场所的所有权证、经营权证(或租赁协议)原件和复印件、现场照片;
4.与培训量相适应的师资人员和工作人员(包括会计和出纳)聘用协议原件和复印件,拟任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需提供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简历;
5.机构章程(章程内容应包含: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组织管理制度;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产生、罢免程序;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章程修改程序;终止程序和终止资产的处理;需要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培训课程设置、选用教材、应急预案和宣传册,制定的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员管理等一系列规范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井冈山红培办对申请人报送齐全的申报材料进行书面审查,经书面审查合格后,分别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进行联合审核。审核合格后,分别由有关部门登记注册。
井冈山红培办应在受理申请人报送齐全的申报材料之日起一个月内组织有关部门完成联审,并联合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六条经批准登记成立的红色培训机构,在完成登记后应完善相关教学条件证明材料报井冈山红培办按程序备案。
第十七条申办红色培训机构的住地可以在具备条件的井冈山范围内的各个乡(镇、街道)。
第十八条在申报过程中申报材料经两次完善仍达不到要求的,审批部门可以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在六个月内不再接受同一申请人的申报。
第十九条申请人在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申报资格,并在五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条本细则由井冈山红培办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准入申请表
附件
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准入申请表
备注:此表打印填报,一式四份,红培办、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登记机关各存一份。红培办地址:井冈山游客服务中心六楼;联系电话:0796-6561916 ;邮箱:hspxglbgs@163.com
井冈山红色培训教师资格统一认定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井冈山红色培训,强化师资队伍管理,统一宣传口径,提升红色培训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的教师、师资人员是指在井冈山红色培训活动中从事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激情互动教学、日常带班教学并按本细则认定的人员。
第三条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简称井冈山红培办)负责红色培训教师资格认定的组织和教师管理工作。
第四条在井冈山范围内从事红色培训教学工作应当遵守本细则。
第二章 教师资格考核认定
第五条井冈山红培办牵头组织专家学者组成井冈山红色培训教学评审委员会(简称评审委),负责对红色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格进行考核认定。
第六条报考红色培训教师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红色培训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熟悉井冈山斗争史,有教育教学能力,没有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自愿为红色培训机构提供教学服务,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报考红色培训教师资格:
1.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通过学信网下载提供学历信息及毕业证原件和复印件);
2.从事井冈山红色文化研究5年以上(本人工作单位出具证明);
3.参加过组织部门相关培训并取得认定证书的;
4.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某一方面拥有专长(是指具有唱红歌、或讲本人的革命先辈的故事、或已经从事红色培训教学工作两年及以上且反应较好等方面的条件,需由本人工作单位出具证明)。
第七条红色培训教师资格考核工作采取分类考核方法进行。
1.专题教学教师
长期从事党史研究和党史专业教学、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教授(提供相应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经批准可以免考,但须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至井冈山红培办审查备案。
其他申请专题教学教师资格人员要提前备好相应的课程教案及电子课件,并上交至井冈山红培办,由井冈山红培办组织评审委的专家学者审查课程教案和电子课件,并听取申请人现场说课,综合得出申请人的考核结果。
2.现场教学教师
申请现场教学教师资格人员要对某一红色现场教学点有深刻了解,能够通过个人阐述充分诠释该教学点的历史背景和当代效应,使学员在思想深处得到强烈共鸣和升华,让现场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现场教学时间在15分钟以上。报名时需提供该课程教案的纸质版和电子版,由红培办组织评审委的专家学者审查课程教案,并听取申请人按所报考的红色现场教学点进行讲解。在讲解结束后,考官再就八个教学点(北山、茨坪旧居、大井旧居、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烈士墓、黄洋界、茅坪八角楼、龙江书院等)内的历史知识向申请人进行提问,最后综合现场讲解和回答问题情况得出申请人的考核结果。
3.激情互动教学教师
申请激情互动教学教师资格人员要运用自己在井冈山红色文化方面拥有的某种专长(如唱红歌、组织访谈等)进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该类教师资格采取现场听课形式进行考核认定。
4.日常带班教师
申请日常带班教师资格人员需熟悉井冈山斗争史、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井冈山精神和井冈山革命传统、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有关规定等方面的知识。考核方法是:先由考官从北山、茨坪旧居、大井旧居、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烈士墓、黄洋界、茅坪八角楼、龙江书院等八个点中随机抽取一至两个点,由申请人对该教学点进行5分钟以上的专题讲解。在专题讲解结束后,考官再就八个教学点内的历史知识和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有关规定向申请人进行提问,最后综合专题讲解和回答问题情况得出申请人的考核结果。
第八条 各申请人员必须通过符合教学条件要求的红色培训机构统一报名,不以个人形式报考。
第三章 教师管理
第九条将取得红色培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列入师资库,并在井冈山旅游网站和井冈山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供红色培训机构聘用。
第十条红色培训机构只能聘用通过评审委考核认定的师资人员开展红色培训教学活动。
第十一条各红色培训机构应对本机构聘用的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并加强日常管理。所聘用的教师在培训教学中出现不良行为,将列入对该机构的考核中。
第十二条评审委对师资人员实行年审制。从事红色培训活动的师资人员的资质需通过评审委考核认定,由井冈山红培办颁发红色培训教师资格证,获得资格证后方可进行教学。
第十三条通过评审委审查认定的师资人员只能在通过了教学条件审查的红色培训机构开展教学活动。
第十四条红色培训师资人员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十五条从事红色培训活动的师资人员应诚信教学,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讲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内容;
(二)不讲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内容;
(三)不讲与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相违背的内容;
(四)不讲中央没有定论的敏感政治问题和历史纠葛;
(五)不得以欺骗、假冒、剽窃、泄露等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合法权益;
(六)不讲野史,教学内容应符合历史事实,不得道听途说、歪曲历史、胡编乱造;
(七)不到管理不规范和未通过教学条件审查的红色培训机构进行教学活动;
(八)不得通过组织学员吃饭、购物等方式收取回扣;
(九)教学时应规范着装,注意仪容仪表,注重行为举止。
第十六条对教师的管理建立五星评定制度,星级从低到高为一、二、三、四、五星,对进入师资库的教师进行动态管理,形成进退有序的管理机制。
(一)评星定级
报考人员经评审委考核通过并表现优秀的,给予初定星级,最高二星。
(二)晋升星级办法
1.师资人员在开展红色培训相关工作中受到国家级表彰的,每次晋升两颗星;
2.师资人员在开展红色培训相关工作中受到省级表彰的,每次晋升一颗星;
3.师资人员在开展红色培训相关工作中受到吉安市、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市委、市政府个人表彰的,每两次晋升一颗星;
4.对教学培训内容规范提升有特别贡献的,经评审委员会、红培办认定的,每两次晋升一颗星;
5.连续两年每年授课达50节(带班50批)以上,且学员满意度测评均在90%以上的,晋升一颗星;
6.以上晋升同一事项不重复计算。
(三)星级日常管理
1.师资人员按星级等次,从高至低依次在红色培训师资库进行排名,公示星级;
2.运用统一投诉热线12345,接受各方人士对师资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加强培训师资人员监管力度;
3.日常授课过程中被有效投诉两次的,或一年度内有2批学员反馈意见满意率低于80%的,或违反本实施细则一次的,降一颗星,星级降为0时,取消其教师资格,并在一年后若整改到位方可再行报考教师资格认定;
4.违反培训教师行为准则,造成严重影响的,列入失信黑名单,终身不再入用。
第十七条从事红色培训活动的师资人员,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所在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本细则由井冈山红培办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细则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井冈山红色培训纪念标识统一管理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井冈山红色培训纪念标识,塑造良好的井冈山红色培训形象,给参加井冈山红色培训的学员留下永久的纪念,增强井冈山红色培训的教育效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在井冈山范围内开展红色培训应当遵守本细则使用统一的纪念标识。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的纪念标识包括:井冈山红色培训学员徽章、学员手册、学员结业证。
第四条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井冈山红培办)负责红色培训纪念标识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红色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应当使用统一的纪念标识,按要求做好申领、使用工作,并自觉接受井冈山红培办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 纪念标识的设计、制作和发售
第六条井冈山红色培训纪念标识由井冈山红培办负责统一设计、监制和发售,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和售卖。
第七条 井冈山红培办只能将纪念标识发售给遵守井冈山红色培训有关管理规定的红色培训机构。
第八条井冈山红培办发售红色培训纪念标识应当按成本价执行,发售价格应经井冈山市财政、物价部门审批。
第三章 纪念标识的申领、使用和监管
第九条在井冈山范围内开展红色培训活动,各培训机构应提前一天以上凭培训委托合同和教学计划安排(包括培训流程、课程安排、教师任课安排、学员花名册和食宿安排等)到井冈山红培办申领纪念标识,并将颁发学员徽章、学员手册、学员结业证活动列入培训流程,在一定的仪式上庄重举行。
第十条 各红色培训机构在购买门票、观光车票后,凭申领纪念标识的证明文件到各现场教学点安排现场教学,到观光客运公司优先安排专车专用。
第十一条井冈山红培办应当把培训机构申领和使用纪念标识、上报培训计划等情况录入电脑系统备查,并为红色培训机构领购纪念标识提供方便,做好信息保密和相关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井冈山红培办应当加强日常巡查,监督检查各培训机构使用纪念标识情况,并将申领、使用纪念标识情况列入对各培训机构的考核中。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本细则由井冈山红培办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细则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井冈山红色培训教学内容统一管理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统一红色培训教学内容,更好地弘扬井冈山精神,落实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的教学内容包括红色培训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激情互动教学、日常带班教学中设置的课程、选用的教材和拟定的教学稿等内容。
第三条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简称红培办)负责组织成立井冈山红色培训教学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对各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进行审定,红培办负责日常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在井冈山范围内开展红色培训应当遵守本细则的规定。
第二章 教学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稿拟定
第五条各红色培训机构应围绕学习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弘扬井冈山精神,并结合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潜心研发教学课程,精心编写教材,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和配套教材体系。
第六条 红色培训教材分为推荐教材和报审教材两类。推荐教材是各红色培训机构应当从中选用作为学员培训使用的教材(具体教材见附件1);报审教材是各红色培训机构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编写并经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报审教材需通过评审委审查认定,经红培办确定公布后方可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第七条 各红色培训机构设置的教学课程、拟定的教学稿(含电子课件,以下同)应经评审委审定方可用于教学(8个现场教学点的基础教学稿见附件2)。
第八条通过评审委审查认定的课程、教材、教学稿不得擅自再作修改,如需修改,应将修改后的课程、教材、教学稿报评审委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用于教学。
第九条教学课程与教材更新后,各红色培训机构应及时在教学过程中选用新的教学课程与教材。
第十条编写教材、拟定教学稿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不得有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内容;
(二)不得有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内容;
(三)不得有与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相违背的内容;
(四)不得有中央没有定论的敏感政治问题和历史纠葛;
(五)不得以欺骗、假冒、剽窃、泄露等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合法权益;
(六)不得有野史,教学内容应符合历史事实,不得道听途说、歪曲历史、胡编乱造。
第三章 教学课程、教材及教学稿的审查流程
第十一条各红色培训机构启用新的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稿应当提前7个工作日向红培办提交审查报告,并将拟用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稿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形式报红培办。
第十二条红培办在受理各培训机构申请后2个工作日内,应将相关材料报评审委审查认定。
第十三条 评审委应在3个工作日内对各机构呈报材料完成审查认定,在审查认定完成后由红培办在2个工作日内将审查结果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反馈至各机构,并将审定合格的教学课程、教材分别列入教学课程库和教材库。
第四章 惩处机制
第十四条培训机构在红色培训教学中使用未经评审委审查认定的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稿,一经发现,红培办应当通知其停止使用,并补办相关手续。培训机构拒不补办相关手续的,取消其培训资格。
第十五条培训机构在红色培训教学中擅自修改评审委审查认定的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稿又未向红培办报备审查的,一经发现,红培办应当通知其停止使用,并补办相关手续。培训机构拒不补办相关手续的,取消其培训资格。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本细则由井冈山红培办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井冈山红色培训推荐教材一览表
2.井冈山红色培训现场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教学稿汇编
附件1
井冈山红色培训推荐教材一览表
附件2
井冈山红色培训现场教学必修课和
选修课基础教学稿汇编
一、必修课:
(一)北山
1、北山基本情况介绍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也称为“北山烈士陵园”。是景区内主要的革命人文景观之一。1985年,中共井冈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茨坪兴建“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分3期工程完工,1987年10月,主体工程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400亩左右(近27公顷) 。整座陵园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由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四部分组成。陵园后山东侧筑有小型公路,以备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登山观瞻之用。陵园的绿化配置以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置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井冈山革命纪念堂
沿着象征1949年全国解放的49级台阶和象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的60级台阶一直拾阶而上,可进入井冈山革命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上有“死难烈士万岁”6个烫金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烈士们题写的。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和老红军的挂像,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才等;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等;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目前共陈列了77位。其中一代伟人,毛泽东,元帅4位,大将3位,上将12位,中将21位,少将13位,老红军23位。瞻仰大厅右侧陈列室的人物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共78位。瞻仰大厅后面是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同时在大厅正中上方立着一块无名碑,对在井冈山斗争中四万多名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表示深切怀念。二楼为忠魂堂,安放着宋任穷、张令彬、欧阳毅等老红军骨灰。
井冈山碑林
烈士陵园中的一道亮丽景观是井冈山碑林,“井冈山碑林”五个大字,是由老红军、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舒同题写的。碑林1987年7月破土动工修建,采用了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建筑造型,楼、台、亭、阁相结合。这里顺山而上陈列着140块翰墨字碑,是一处具有井冈山特色,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水准精湛的人文瑰宝。这里嵌刻着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彭真、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井冈山时留下的墨宝;有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宋任穷、肖克、谭震林、何长工、唐天际等老红军重上井冈山时的题词;还有郭沫若、许德珩、舒同、沈鹏、陆俨少等一代名人与书画家讴歌井冈山的诗词翰墨。井冈山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碑林1989年建成,共有63块;第二期1992年建成,共有77块。碑林的碑石全都是江西玉山县的螺纹石,碑石材质细腻,光滑、坚硬、耐磨,是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陈列有140块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题词。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北岩峰顶是一尊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工程总设计师是我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及王中、陈斌等同志。纪念碑总高度为46.8米,分为基座、碑座和主碑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大厅,可南眺市区全貌,北瞻纪念碑主体雄姿,摄影留念。二层设有展室,三层为主碑。主碑前的汉白玉浮雕,反映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浮雕前还有“母亲”铜像一座,象征着井冈山是革命摇篮地、中国第一山。一楼的休息室、会客室和二楼的展厅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井冈山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主碑高达27米,意含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顶端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用不锈钢制作的“井冈山”造型,远看如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星火燃遍九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在日照下,熠熠生辉,璀璨夺目。是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井冈山斗争光荣历史最突出的纪念性标志物。
井冈山雕塑园
由纪念碑沿阶而下可抵达井冈山雕塑园,它坐落在烈士陵园的左侧山头,于198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时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
雕塑园园标,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所题写。园内共安放有20尊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辈的雕像。它们分别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谭震林、陈正人、何长工、罗荣桓、李灿、蔡协民、王尔琢、张子清、何挺颖、宛希先、袁文才、王佐、伍若兰、贺子珍、赖传珠。这20位革命先辈和烈士,主要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的前委、军委、特委委员的代表。其中还有两位杰出的女性代表贺子珍、伍若兰。这些用青铜、汉白玉、花岗岩等材料铸造的雕像,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创造,风格各异、正气凛然、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时期的风采英姿。
雕塑园的地形外貌保留着大自然形成的水成岩怪石,很有特色。其中雕像陈列的位置也是有寓意的。守山门的是两位“山大王”袁文才,王佐,正中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4位伟人。四周则是三委委员。他们协助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业。王佐雕像是骑在马上,体现了王佐当年迎接毛泽东,“望眼欲穿”的心情。在这20位人物当中,只有何长工同志生前知道自己的雕像将安放在井冈山雕塑园内,因为在其逝世前(1987年) 他就得知井冈山在筹建雕塑园。他的位置是在毛主席和王佐之间,寓意当年他受毛泽东派遣到王佐部队做团结改造工作。
2、相关人物简介及历史事迹
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贺子珍
贺子珍是江西永新县黄竹岭人。她生于1909年,取名自珍,乳名桂圆,6岁求学时改名子珍。童年时代的贺子珍家境比较好,父亲本是个前清举人,任过官职,因为一场冤枉官司,使家境走向衰败。在贺子珍8岁时,举家迁进永新县城南门定居。父亲开设了一个杂货铺“海天春”,供全家生活和子珍兄妹读书。她还在永新县城的福音堂女校读书时,就已经得知了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1926年4月,当永新一批在外求学的热血青年回城建党建团时,贺子珍成了永新县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9月,北伐军打进了永新,成立了以共产党、国民党左派领导的民主政权,还建立了国民党永新县党部。贺子珍奉党的指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的双重身份,参加了县党部的领导工作,被任命为县党部妇女部长和共青团县委副书记,成为永新县有史以来第一位妇女部长。不久,贺子珍又到吉安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妇女部长和中共吉安县委妇委书记。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素有“永新一枝花”的称号。
1927年6月,永新县的国民党右派勾结地主武装,突然袭击永新,抓捕了贺敏学等8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吉安的贺子珍得知消息后,立即和其他同志商量对策,很快起草了一份革命宣言,并派人赴省政府请愿,揭露国民党右派反对革命的罪行。另外又联络了宁冈、安福、莲花等几个县的工农武装,联合攻打永新县城,救出被捕的同志。
7月26日,宁冈、永新、安福三县农民自卫军攻克了永新城,救出了贺敏学等80多人。这时,贺子珍也从吉安回到了永新。
不久,江西、湖南两省6个团的敌人向永新扑来。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与井冈山绿林袁文才是同窗好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贺子珍和永新县委同志一起随着袁文才、王佐的队伍上了井冈山茅坪,成为井冈山上第一个女兵。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上了井冈山,贺子珍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名女战士,她性格刚毅泼辣,正如何长工说的:“她作战勇敢,机智灵活,骑马打枪,都很在行,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带过兵、打过硬仗的巾帼英雄。”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贺子珍被派到毛泽东身边工作。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毛泽东结婚,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是毛泽东第二任妻子。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
井冈山的革命先辈们,在突发事变面前认清大是大非,敢于挺身而出,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什么原因使共产主义的信念在人们的心中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呢?人们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全力支持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一个名副其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一个拥有崇高理想的政党。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萍乡芦溪遭到江西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这位年轻将才的牺牲,使毛泽东痛惜不已:“还我卢德铭!”
卢德铭,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宜宾人,生于1905年6月9日。1921年,卢德铭考入成都公学。中学学习期间,卢德铭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军阀连年混战,卢德铭决心学习军事,以武力打倒列强和军阀。1924年初,卢德铭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期,通过老同盟会员李筱亭推荐,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看到李筱亭写给他的举荐信,直接出考题“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卢德铭即席应试,文章激情飞扬,有理有据,忠胆毕露。孙中山阅后满意之极,当即推荐入学并提点他务必言行一致。最终,卢德铭被破格批准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5月,时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第四连连长的卢德铭,作为北伐先锋挺进湖南。在北伐战争中,由于作战勇敢,卢德铭先后升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第七十三团参谋长、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
1927年8月2日,卢德铭率警卫团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因南昌起义部队已南下,他遂率警卫团进驻修水县城。9月9日,卢德铭率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任起义部队总指挥。起义受挫后,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师长余洒渡(后脱党)顽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再攻长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卢德铭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对于会议统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20日,中国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领导下,由浏阳文家市出发,向井冈山进军,经桐木、小枧,22日到达萍乡芦溪宿营。
23日拂晓,部队从芦溪更田村宿营地出发,江西军阀朱培德部队江保定保安特务营和江西第四保安团从萍乡赶来尾随追击,部队行进在离开芦溪15华里的山口岩时,后卫第3团遭敌军数路夹击,部队损失严重。
为掩护部队前进,卢德铭挺身而出,从前队折回,带领一个连抢占高地阻击特务营和保安团,同时指挥被打散的第3团官兵向前卫部队靠拢,在此过程中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胸,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毛泽东在他牺牲后赞道:“德铭同志为革命保留了火种,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2009年9月14日,卢德铭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革命前辈的无畏、智慧、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是后人应该不断传承下去的红色价值观。正如焦裕禄同志教育党员干部所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越是困难的时候,干部越要振奋精神,挺身而出,给群众做个榜样。”
蓄须立志的王尔琢
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省石门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学生队分队长、营长,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与国民革命军第3师的改编工作,任东路先遣军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参与指挥东路先遣军挺进江西、进军浙江、攻入上海。蒋介石派亲信以军长职位拉拢王尔琢,遭到严词拒绝后,遂密令逮捕东路先遣军中的共产党员。在东路先遣军司令李明扬的帮助下,该军的中共党员得以安全离开。王尔琢脱险后,在中共上海区委领导下从事工人运动。
1927年7月,王尔琢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第74团参谋长。8月,率该团重机枪连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后任第74团团长,随部队南下广东。10月底,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江西大庚整编成一个纵队,王尔琢任参谋长,与朱德、陈毅等率部转战闽粤赣湘边,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1月,王尔琢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同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1师与湘南各县的农军向井冈山转移,下旬在江西宁冈县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4军),王尔琢任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
5月,国民党军5个团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一次“会剿”。王尔琢积极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战斗,并亲率第28团取得五斗江战斗胜利,后率第28团和第31团1个营奔袭永新,在草市坳与敌1个团遭遇,经2个小时激战,将敌全歼。然后一鼓作气攻进永新,再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击伤师长杨如轩。6月下旬,国民党军调集5个团,以第9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在占领永新后,以主力3个团分左右两路进犯宁冈。王尔琢率第28团向进占老七溪岭制高点的国民党军右路2个团发起多次猛攻,将其击溃。随即直插龙源口,切断了左路国民党军的退路,并协同第29团等部将其1个团歼灭于龙源口地区,最终取得第一次反“会剿”胜利。王尔琢率第28团英勇作战,成为纵横井冈山的一员骁将,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8月中旬,王尔琢率第28团由湘南地区回师井冈山。25日,担任前卫第2营营长的袁崇全,胁迫、欺骗1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叛逃。王尔琢闻讯后立即率警卫排追赶。当追至江西崇义思顺圩时,王尔琢努力做叛逃官兵的工作,两个连的官兵又回到了革命队伍中。而王尔琢却遭袁崇全开枪射击,英勇牺牲,年仅25岁。
“革命不成功,不剃头、不刮胡子。”这是王尔琢立下的誓言,言语中,王尔琢对革命的满腔热情与坚定信念表露无遗。1928年,年仅25岁的他,牺牲在叛徒枪下时,仍是一捧长髯,飘洒胸前。
1928年10月中旬,在为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王尔琢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了王尔琢为革命所作的贡献。会场上悬挂着由毛泽东拟稿、陈毅书写的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蓄须立志,表明了王尔琢拥有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与崇高的品格,正如一首诗所赞:“一夜风云变,上海大屠杀。尔琢拔刀起,血誓效讨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发。新婚方五月,大义割柔肠。致书慈父母,泪落沾衣裳。为救工农苦,不能侍羹汤。南昌首义后,转战上井冈。指挥主力团,威震赣与湘。三战丧敌胆,活捉两只‘羊’。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崇义追叛徒,桂花落地黄。英年二十五,天地为悲伤。”
吴月娥舍身跳崖震敌胆
吴月娥,1911年出生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南流村荷树窝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吴明才,母亲肖慈秀。这里与井冈山的大井、荆竹山相距不远。吴月娥还有个80多岁的祖母邹阿婆。一家四口,以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
吴月娥9岁那年,荷树窝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土豪把吴月娥抱走抵债。祖母跪求多次无效,父亲吴明才只得到他家当三年长工才将女儿赎回。不久,父亲给地主家上山扛木时,被木头砸死,祖母一急之下也离开人世。母亲只好卖掉破家,把年幼的吴月娥送给一个远房姑姑当养女,自己改嫁谋生。吴月娥的姑父叫林其稂,家住井冈山荆竹山村,从此这里便成了吴月娥的第二个家。
1927年10月起,工农武装割据的烈火燃遍了井冈山的每个村庄。从小对豪绅阶级憎恨在心的吴月娥,组织村里的几个伙伴,在土豪胡明辉需要经过的一处木桥,把木头拖出来只挨着一点边,胡明辉走在桥上突然木头松落,被跌到桥下摔得半死。16岁的吴月娥像大人一样参加了打土豪、支援红军打仗的火热斗争,担任了荆竹山乡的少先队队长,领着一群少年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侦察敌情、看护伤病员。1928年6月起,吴月娥成为乡工农兵政府的交通员。
1929年1月30日,湘赣敌军攻进了井冈山。红五军已连夜突围冲向赣南,在各个阵地参战的赤卫队和群众,按照特委的布置躲进大山避免敌人的屠杀。连着很多天,吴月娥一天几次穿行在大井―茨坪―荆竹山的密林小路上,传递乡工农兵政府与边陲区工农兵政府的联络信件。有两次在半路上遇到敌人,幸亏她眼尖发现得早,手脚又利落快捷,机警地避开了敌军。这天下午,吴月娥从下井返回荆竹山,走到一座山坳时,竟在坳顶上与敌军相遇,被敌人抓捕了。
为了搜捕其他红军战士,敌人押着吴月娥要她带路。早已抱定临死不屈的吴月娥领着敌军走了1个多小时,登上了一座陡险的山峰。山峰的另一侧便是一堵悬崖峭壁,悬崖的另一端是可以听见溪流哗哗的深谷。一到山顶,敌军就发现情形不对,那个连长正要发问,吴月娥突然扑上前,两手紧紧地抱住了他,然后用尽力气向悬崖边上猛推。敌连长没有料到这一招,竟被推到了崖边,与抱住自己的吴月娥一同掉下了悬崖。就这样,吴月娥,这位大山的女儿,带着对敌人的阶级仇恨,对工农革命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躯体投向了大山的怀抱。
吴月娥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壮烈的一生,又是平凡的一生。和其他4万多井冈山革命烈士一样,做着同样的事,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目的,最后也都是同样的结局——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人生何处不青山”。也正是有着一个个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烈士,才会有当时的革命胜利,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缅怀过去,更多的是为了以史为鉴,警示未来。
永不凋谢的井冈兰(伍若兰)
伍若兰是湖南耒阳人,1906年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产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县农会妇女部部长。 1928年3月参加红军。湘南暴动期间与朱德结为夫妇后上井冈山。
1929年1月,伍若兰从红四军军部调到前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科担任科长,随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下山。
2月1日,部队途经江西寻邬县吉潭,天没亮,遭国民党军刘士毅一个团包围。朱德率警卫排同敌人展开了激战。她为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率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将火力引向自己。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领导脱离了危险,而她却陷入敌军重围之中,因弹尽负伤被俘,押往赣州。
抓住了朱德的妻子,敌旅长刘士毅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当天,就把伍若兰押到赣州城连夜审讯。
踩杠子、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施尽了各种刑法,把伍若兰折磨得死去活来,敌人却毫无所获。
无奈,敌人又用雪水把伍若兰再次浇醒,由刘士毅亲自来审问她。
“你一个女人家,死心眼地跟着共产党,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怕死我就不会参加革命,告诉你吧,共产党员为了打倒你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只要你能自首,或公开声明一下同朱德脱离夫妻关系,我就可保你不死,还可给你官做。”
听到“朱德”二字,一股暖流涌进了伍若兰的心房。是的,朱德是她的良师益友,是她心爱的丈夫,也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敌人的问话中,她知道,丈夫和红军都已安然无恙,她感到无限的欣慰和自豪……
对于刘士毅的引诱,伍若兰嗤之以鼻:“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做梦!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不为你自己着想,总得为你肚子里的孩子着想嘛!”
伍若兰大声说道:“告诉你吧,我们的孩子同样是你们这帮家伙的掘墓人!”
费尽心机,毫无所获,恼怒的刘士毅命令对伍若兰处以极刑。
2月12日,刽子手们剖开了伍若兰的腹部,取出胎中的婴儿……最后又砍下她的首级,将身子劈成四块,浇上汽油焚烧,还把她的首级悬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
噩耗传来,地动山摇。朱德仰天长叹,泪如雨下,悲痛至极。
1962年3月初,朱德重上井冈山,临走时,他特意在井冈山选了几株粗壮的井冈兰花,从培育她的红土地带到了北京城,以纪念伍若兰这位曾和自己朝夕相处、并肩战斗过的亲密战友。
伍若兰像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一样,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我们今天缅怀先烈,就是要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创造,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3、提升主题建议
(1)勇于牺牲,甘于奉献
(2)坚定执着追理想
(3)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四万多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他们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执着追求,最终换来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井冈山也由此成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将仍然面临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面对诸多复杂矛盾,面对种种新的考验,更加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
(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略,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统一讲解)
二、选修课
(一)茨坪旧居
1、茨坪旧居基本情况介绍
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
位于茨坪东山脚下店上村。在井冈山斗争的艰难岁月中,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摇篮中的中国革命,除了对井冈山进行频繁的军事进攻外,还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禁止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运上井冈山。根据地内的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十分缺乏,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当时就制定了“保护中小商人做买卖”等政策,并决定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买卖公平的原则,鼓励根据地内外的中小商人到井冈山做买卖。1928年夏,为了解决根据地内军民的日常必需品的供给,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决定在所辖的十个乡中分别设立一个乡公卖处,同时,在茨坪的店上村创办了这所特别区公卖处。
公卖处的货物来源主要是收购根据地内的各种土特产品,鼓励中小商人从白区偷运如食盐、药材、布匹等必需品上山;红军在战场缴获的大部分战利品等,这些物品集中在公卖处后,再平价出售给根据地军民使用。在当年物资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公卖处为稳定市场物价,促进根据地内外的物质交流,搞活红色区域的经济,解决军民的生活困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军部旧址(含朱德同志旧居)(茨坪)
旧址位于茨坪东山脚下店上村,房屋坐西朝东,干打垒土木结构,面积为208平方米,房东为李神龙。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经过在湘、粤、赣三省边界的艰苦转战,于1928年4月下旬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组建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军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军参谋长。红四军军部曾先后设在原宁冈县的龙市和茅坪村的洋桥湖,1928年夏,迁来茨坪李神龙家办公。此后,军部领导便经常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和部署作战计划,成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朱德、陈毅主要负责军部的日常工作,他们常在军部居住,此屋中间的厅堂是军委召开干部会议的场所,右间是朱德住房,左间是陈毅住房。住房内陈设简朴,唯一桌一床而已。桌上除批阅文稿的笔墨外,就只有晚间照明用的一盏一根灯芯的青油灯,床上垫的是稻草,铺上土布床单,盖的也只是一床旧的军用线毯。在井冈山斗争的艰难岁月里,红军中实行政治、军事、经济民主,红军官兵上下一致,穿衣、吃饭一律平等,吃饭一律吃5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时,从军长到伙夫2角则一律2角,4角则一律4角,没有任何人搞特殊。朱德、陈毅等领导同志艰苦奋斗、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热情,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时,由彭德怀同志率领红五军的军部也曾设在此屋内,彭德怀同志居住在朱德同志曾经住过的右边一间房内,滕代远同志住在陈毅同志曾经住过的左边一间房内。在这里,彭德怀和滕代远同志夜以继日地指挥井冈山军民坚持井冈山的斗争。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军官教导队(茨坪)
位于茨坪东山脚下店上村,与红四军军械处旧址相连。
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后,原军官教导队改名为“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并从宁冈龙市迁来井冈山茨坪店上村办公,梁军任队长,蔡会文任党代表,周子昆任副队长,陈伯钧、陈士榘、张令彬等分别担任过区分队长兼教官;同年冬,彭德怀率红五军上井冈山后,根据中共井冈山前委的决定,在红四军军官教导队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红军的第一所正式学校--井冈山红军学校,校址设在井冈山茨坪的黄竹坳,彭德怀任校长,刘之至、王展程等任教官。
教导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训练红军的下级军官和为地方培训赤卫队的指挥官;学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是从红军战士和班、排长中抽调,一部分是由各县、区政府派送;训练的时间每期约三个月;每期的学员有150人左右;训练的项目是政治工作和军事技术,同时也学习文化知识,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还经常到教导队给学员们讲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当时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固定的教室,学员们就经常在露天上课;没有笔墨纸张,学员们就以树枝、碳条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或沙盘上练习写字;没有集体宿舍,学员们就分散在群众家里或住在祠堂、庙宇中睡地铺。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学员一面刻苦认真地学习,一面还参加生产劳动,开展农村调查,有时还随军作战。教导队的创办,为红军和地方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干部,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对该旧址按原貌修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军械处 (茨坪)
位于茨坪东山脚下店上村,与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相连。
中国红军初期,没有自己的兵工厂,武器来源主要靠战场上缴获敌军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在井冈山斗争初期,工农革命军部队在茅坪设立修械所,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后,成立了军械处,宋乔生任处长,刁辉林任副处长,从军中和地方上调集30余名枪工,主要负责修理全军的各种武器,以及时供给红军战场上使用。工人们日夜不停的工作,将修理或制造出的武器,拿到后山上进行验枪试放,经过检验合格后,立即派人送往前方,相应解决了红军各部队的武器供应。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中使的那门迫击炮就是在这个军械处修理后抬上黄洋界参加战斗的。军械处不仅能修理各种武器,制造梭镖、大刀和鸟枪,而且还能制造出单响枪和松树炮。红军军械处的工人们还经常帮助当地农民修理镰刀、锄头等各种农具。军械处既有力地确保了前方作战,又支援了农业生产,密切了军民关系。
建国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对该旧址按原貌修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同志旧居(茨坪)
旧址位于茨坪东山脚下店上村,房屋坐东朝西,干打垒土木结构,面积为798平方米。房东名叫李利昌,曾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担任过茨坪乡工农兵政府主席,解放初亡故。房东家原为一个小杂货铺。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抵达茨坪后,李利昌将房子底层的一半腾让给前委机关和毛泽东居住,他自己则住在房后的一排闲屋中。
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由于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
毛泽东白天军务十分繁忙,晚间还要办公,贺子珍也经常陪伴他抄写文稿、剪贴报纸到深夜。当时,部队对晚上点灯用油有一个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时,只能用一盏油灯,油灯上可以点三根灯芯;连部晚上值班,可以留一盏油灯,但只准点一根灯芯。按照这个规定,毛泽东是红四军的党代表、红四军军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和中共井冈山前委书记,他晚上办公时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为了节省用油,每天晚上办公都坚持点一根灯芯照明。就在这样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重要的著作,在这篇著作中,他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1928年11月6日,毛泽东、杨开明和谭震林等同志在此屋内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中央同年6月4日来信的指示精神,重新组织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井冈山根据地内党的最高指导机关--井冈山前委。毛泽东、朱德、谭震林、毛科文、宋乔生五人为委员,毛泽东为书记,进一步加强了边界党的领导,使“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更加巩固和发展,使边界的红旗始终不倒。此后,前委机关也在此屋办公。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湘赣敌军一度占领井冈山,并实行“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政策,井冈山上的大部分房屋被烧毁,中共井冈山前委旧址也同时被烧毁。1961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按原貌修复了该旧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
位于茨坪店上村。为了加强革命根据地内的防务,确保后方基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刚刚成立,就在政府内设立了防务处,军事部长张子清兼任处长。此后,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和革命斗争的深入,同年7月,在防务处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王佐任主任,邓允庭任党代表,办公地点设在茨坪的店上村。
防务委员会成立后,经常召开根据地内各县负责人的联防会议,布置检查各地的防务工作,组织根据地各县的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站岗、放哨,检查进出根据地人员的路条,严防敌人的暗探搞破坏活动;动员各县暴动队、赤卫队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在根据地建立递步哨,负责通讯联络;动员群众筹备军需物资,修筑哨口工事,储备军粮,建设红军医院,筹建造币厂、被服厂、硝盐厂,还定期调派人员守卫五大哨口等,为确保根据地安全和发展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2006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相关人物历史事迹
毛委员坐上席
茨坪是井冈山上最大的一个村庄,有几十栋干打垒、树皮盖顶的民房。这里地处湘赣两省的边界,四周群山环绕,险峰峻岭,历来是商贾歇脚之所,也是兵家秣马厉兵、藏龙卧虎之地。王佐多年苦心经营他的绿林队伍,几经与官兵、豪绅和其他土匪武装的较量之后,终于在这茫茫的井冈山区占山为王,独树一帜,尔后又把这支队伍的“司令部”和自己的家小都安置在这里。这回来了个毛委员,既送枪给他,又帮他打掉了民团,还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一下子叫他茅塞顿开。他开始打心眼里信服毛委员,决定请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进驻到茨坪来。
1927年10月27日一大早,毛泽东率领全部人马,随王佐进驻茨坪。王佐在头一天便已派人到茨坪吩咐各家各户打扫干净,连革命军战士睡觉的床铺都换上了新鲜的禾草,革命军一到,如入家门,格外亲热。
说来也巧,这天恰好是王佐部下李先开的弟弟办结婚酒的日子。待革命军安顿好一切之后,李先开来请王佐,要他去喝杯喜酒。
王佐心里一动,问:“喜酒我当然要去喝。不过我问你,酒席的上席是哪个坐?”
李先开不假思索地说:“俗话说,‘天上的雷公,地下的舅公’。按规矩当然是我舅舅了。”
王佐笑笑说:“今天我们要改改这个规矩。上席要请毛委员来坐。”
李先开一听,疑惑不解,忙问:“毛委员是嘛格(当地客家话,‘什么’的意思)人,多大的官,怎么连你都这样敬重他?”因为他知道,王佐平时从来都不把那些当官的放在眼里。
这一问倒把王佐给问住了,其实他也不知道毛委员是个什么样的官,思索了好一阵还是找不出合适的话回答,心里一急,便道:“以前京城里皇帝身边不是有左臣右相么,而今不叫皇帝,叫党中央了,毛委员就是这个党中央的委员,也就是左臣右相了。你想,这样有身份的人爬山过埂来到我们山里,不坐上席还能让他坐下席吗?”
说着,王佐一把拉着李开先,要他和自己一起去请毛委员。
刚刚安顿下来的毛泽东,就接到王佐请去做客的邀请,开始有些惊讶,转而思忖一会,觉得一来这是王佐的一片好意,要领这份情;二来也可乘酒席上山区人们集中的场合,做些宣传,扩大革命军的影响。于是,答应去李家做客。
当王佐向来宾们介绍说,这是共产党中央的毛委员,是领导我们穷苦百姓闹革命的时,席间顿时人头攒动,整个场面更添一份喜气。毛泽东立起身来,拱手向各位宾客致意,然后端起一大碗米酒,连连向新郎新娘恭贺道喜,并向井冈山区民众问好。接着,毛泽东利用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向大家讲述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工农革命军的任务,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
自此,毛泽东成了井冈山人民心目中的第一贵宾,“毛委员”这一称呼家喻户晓。不久,毛泽东亲自领导井冈山军民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的民谣也传诵在罗霄山脉中段的山山水水之间。
毛泽东利用农村常见的方式、用农民习惯的思维和井冈山人民群众进行了最早的接触,让井冈山群众近距离认识了共产党人,为他以后开展调查研究做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就是要学习毛泽东同志那种群众工作的态度,跟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增进同群众的感情,起到凝聚民心、密切干群关系的作用。
彭德怀高尚情操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6周年之际,我们怎能忘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我们又怎敢忘记中国革命就是从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被彻底改写。所有的历史遗迹,就如同革命先烈的鲜血一样的滚烫而鲜活。
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五位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特别是彭德怀跟随毛泽东走过了风风雨雨近半个世纪,是朱毛这个团队中最核心的成员之一。而且在这个现场教学点上,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彭老总旧居。
彭德怀是一位历史伟人,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在1928年,中国革命处于极其低潮的时刻,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平江起义,成为我们这支军队最早的缔造者之一。平江起义之后,他很快收到了中共湖南省委给他的指示信,让他率领平江起义后的红五军尽快与朱毛会合。此时的彭德怀非常敬佩毛泽东,也早就了解这块根据地,所以他打算率领红五军上井冈山。
由于平江起义的胜利和彭德怀也要上井冈山这两个事件相互交错,引起了南京当局的高度恐慌,国民党政府派出了重兵在江西的修水、万载、铜鼓沿线围追堵截彭德怀及其红五军,在惨烈的斗争当中,这支队伍几上几下,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要打七、八仗,翻越了无数的高山峻岭,大江小河,在关键时刻,队伍中又出现了叛变投敌的情况。最危急的一次,大队长举起了手枪顶住了彭德怀的头,不准他上井冈山,并且对他说道:你如果一意孤行,我当场就把你给毙了。
面对种种形势,彭德怀没有退缩,也没有动摇,反过来对红五军的战士们说:同志们,咱们是举着义旗干革命,要革命就不要怕牺牲,不要怕流血,不要怕砍头。你们要走的都可以走,但只要剩下我彭德怀一个人,我也要举着红旗,翻山越岭干到底。
在几经转折之后,终于突破敌军的重重堵截,几经生死,打了近六个月才抵达这里,首次与朱毛会师。此时的井冈山天寒地冻,红四军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蒋介石调集的六个旅18个团3万人第三次“会剿”井冈山,叫嚣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摆在朱德、毛泽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守是撤?如果守,由谁来守,如果撤,根据地怎么办?面对两难抉择。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柏路村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会上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打算采取“围魏救赵”策略,由朱毛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把湖南过来的敌人引到外围,减轻对井冈山的压力。由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两个纵队七八百人和王佐率领的32团留守井冈山,这个决定做出来以后,在红五军当中引起重大反响,绝大部分战士不同意留守井冈山,他们提出了两点理由:
其一,我们红五军这次到井冈山来,是来向红四军学习建党、建军和根据地经验来的,现在我们完成任务了,要回到自己的湘鄂赣边界去,扩大我们自己的根据地。
其二,我们是刚到这里,对这里很不熟悉,天寒地冻,给养困难,敌众我寡,我们也守不住。如果要坚守,红五军的战士们提出来,应该由红四军留下来守山,我们去外线出击。
彭老总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很快从柏露村赶回部队,没有想个人的安危和红五军的去留。想的最多的还是如何保存这块根据地。他把战士们一个一个找到身边,反复促膝谈心,说明留守井冈山的重要性,在很不容易的情况下,红五军终于统一了守山的思想。彭德怀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朱毛红军,把死的可能留给了自己和红五军。
1月26日,井冈山上仍然大雪纷飞,黑云压山,湘赣两省3万敌军分五路包围井冈山,而且发起了最猛烈的攻击,彭老总在茨坪临时设立指挥中心,马不停蹄往返五大哨口指挥这场守山的战斗。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还是寡不敌众,江西的敌军攻破桐木岭哨口,湖南的敌军攻破了八面山、黄洋界两个哨口,然后直扑军事指挥中心茨坪。
情况万分危急,摆在彭德怀面前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根据党在柏露会议上的决定,如果守不住井冈山,一定要保存实力,想办法突围。第二条路就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死守井冈山,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在这种危急关头,彭德怀也没有多想,他赶快收拢部队向荆竹山方向突围。但是到达荆竹山又被国民党部队团团包围,包括山路小路都被严密封锁,插翅难飞,被困在了荆竹山。战士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最终只有解下腿上的绑带,用马刀到山上砍了很多藤条绑成一根根绳索攀岩而下,算是走出包围圈,离开了井冈山,一共走出了五百零几个人。
我们翻阅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历程,历史,他总是在最难、最险、最关键的时候考验彭老总,他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顾全大局,临危受命,挺身而出。
我们今天走进历史的现场,回顾彭老总的一生。他是从平江起义到上井冈山,从留守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保卫战,解放大西北,抗美援朝,一直到59年的庐山会议,他几十年如一日,顾全大局,相忍为党,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特别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蒙冤受屈的逆境当中,在病痛的百般折磨当中,在六年北京挂甲屯种地,八年铁窗生涯当中,做为一个共产党员仍然喊出了三句话:“我彭德怀永远都不叛党,永远都不反主席,永远都不自杀。”
生死弥留之际,彭老总说:我这辈子到现在为止,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了自己的身体,我死了以后,我的身体照样为国家为医疗事业做一点贡献,就算我彭德怀这一生为党为国家做的最后一点事了。
可谁也没有想到,1974年11月29日,九死一生的彭德怀仍然是含冤而去,这一去还无声无息,永远永远。很多人不知道。象彭老总这样一个人在走了之后的骨灰盒上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留下。他选择了轰轰烈烈地来,静悄悄地走,他的一生,76年,在历史的长河仍然只是白驹过隙,但是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乃至最后的肉体在我们这个党、这支军队、这个国家高高飘扬的旗帜上,写下了践行理想的壮美诗行。
只有历史永远是公正的裁判员。几十年来,有许许多多的人把对彭老总的这种敬重之情不断地付诸笔端,跃然纸上。1982年3月18日,伴随他几十年的老战友杨尚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他对敌人的雷霆之危,对党的赤子之诚,生活上的冰雪之操,政治上的松柏之节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我们永远都敬重他、怀念他,他的伟大风范将长留于天地之间。
这正是对彭老总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服从党纪,光明磊落,勇于担当伟大风范的高度概括。所以,今天走进历史的现场,回顾这段峥嵘岁月,我们仍然可以毫不犹豫地、而且坚定地说:彭德怀不愧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
3、提升主题建议
(1)永葆奉献、实干精神。
(2)历史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加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中国梦的实现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学习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面对深化改革的硬骨头,面对发展中的突出短板,每一名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弘扬实干的精神,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在实践中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胜利。
(二)大井旧居
1、大井旧居基本情况介绍
大井毛泽东旧居
大井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一带最大的一个村庄,位于井冈山的腹地,四周青山环绕,一派高山田园风光。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艰苦转战登上井冈山,首次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大井新屋下“邹屋”中的王佐,将他的农民自卫军的这幢兵营腾让出来给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做了营房,毛泽东也居住在此屋东边厢房内。这天,毛泽东赠送70条好枪给王佐发展武装,王佐也当即回赠500担谷子给工农革命军做军需给养。在大井,毛泽东亲自做王佐及其部队的团结、教育工作,不久,又派何长工等同志帮王佐部队先后在大井、上井等地开展政治、军事训练。 1928年2月,王佐部与原宁冈袁文才的队伍一起升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兼营长。
同在这幢房子住过的红军指挥员还有师党代表、前委委员、特委常委宛希先;军委委员、32团党代表何长工;32团副团长、防务委员会主任王佐;红军医院院长曹鑅同志。
1928年12月中旬,彭德怀率红军主力上井冈山来到大井后,也在此屋的西厢居住。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天寒地冻,红军指战员们晚上睡觉垫的稻草已经不多了,彭德怀同志就亲自带领战士们到八面山去割茅草,并一捆捆地背回大井摊铺睡觉,他还风趣地和战士们说:“用井冈山上的茅草摊铺,睡觉也特别的香呢!”在艰难困苦的时刻,彭德怀依然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29年1月底,国民党反动派窜进大井村后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全村的房子几乎全部被烧毁,毛泽东同志的这幢住房也被烧毁倒塌,仅剩一堵残墙和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一块大石以及屋后毛泽东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红豆杉、柞树两棵树。1960年,井冈山人民按原貌修复毛泽东同志的这幢旧居时,将这堵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以作历史的见证,大井人民还经常对两棵树精心施肥培植,取名为“常青树”,对毛泽东同志坐过的那块石头也加以保护,命名为“读书石”。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井冈山“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中外客人参观、瞻仰。
大井朱德、陈毅旧居
大井朱德、陈毅同志旧居与毛泽东、彭德怀同志旧居仅隔十余米。
1928年5月以后,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从原宁冈茅坪迁上井冈山后,曾在大井村办公,办公的住地就是当地群众邹安仁家一栋干打垒的祖居房屋。军长朱德、军政治部主任陈毅同志便经常在这幢屋子里工作和居住。他们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在这里部署井冈山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和军事斗争。朱德同志还经常从大井出发攀登八面山、双马石哨口,亲临前线检查、布置防务工作,勉励守卫哨口工事的红军指战员要随时提高警惕,严防敌军偷袭根据地的后方。
1928年8月底,当湘赣两省敌军乘毛泽东、朱德率主力远在湘南之机,企图从黄洋界方向进攻井冈山根据地时,红四军31团党代表何挺颖、团长朱云卿按特委紧急会议的精神,在大井的此屋中厅主持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军事会议,成功地部署了黄洋界保卫战。
朱德同志的住房内陈列的一张竹制睡椅,是他1962年3月重上井冈山回到大井时,在原大井乡工农兵政府暴动队队长邹文楷同志家作客时长时间坐过的竹椅子。
为了使观众了解朱德、陈毅同志是怎样上井冈山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旧居的中厅增设了一个《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朱德、陈毅同志生平片断陈列》,向广大观众介绍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经过艰难困苦、浴血奋战,终于实现雄师会井冈,激流归大海,把革命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的经过。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大井朱德、陈毅同志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相关人物历史事迹
毛泽东同志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理论品质
(1)渴望学习,勤读马列。
在井冈山,毛泽东同志最珍贵的家产是一担皮箩,里面装的是文房四宝、文件书籍以及打仗缴获的报刊,书报就是他的宝贝。毛泽东同志走到哪里,当年井冈山前委的工作人员、后来的共和国少将龙开富,就把这担皮箩挑到哪里。这样,毛泽东同志一住下来,就可以找到自己要看的书报、文件。
解放后,龙开富说过:“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那些著作,不仅仅是他写出来的,也是我挑出来的。”
据杨至成上将回忆:“有一天我去向他(毛泽东)请示工作,见他正在看《资本论》,在研究马列主义学说。”的确如此,毛泽东不仅自己下功夫研读马列书籍,用它来指导根据地的工作实践,而且还把它介绍给其他领导人读,带领他的战友们一起学。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组织印制了文化读本和《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须知》等政治理论小册子,发给部队官兵和边界县、区、乡工作人员学习。还通过办边界党团训练班,办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第二期为红四军军官教导队,以后又发展为井冈山红军学校,彭德怀任校长);把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结合起来,培养基层干部和军事指挥员.因为毛泽东同志深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而愚昧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据当年在长征路上和毛泽东一起行军的张闻天夫人刘英回忆: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的书仍不间断,其中就有《两种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在长征路上,他患病的时候躺在担架上还读马列的书。所以毛泽东后来说,自己“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
(2)喜爱古书,取其精华。
毛泽东对于古书喜爱,来自于他从幼年时代养成的习惯。即使在井冈山时期,一有机会他也要找点古书来读。
毛泽东曾在1938年5月3日讲过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他说:“从前我在井冈山时,想到土豪家里去看看有没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有一位农民说:‘没有了、没有了!昨天共了产。’”毛泽东讲这件事,是为了说明当时井冈山有些农民误认为打土豪便是共产主义,但从中也反映出他对读古书的兴趣。
1928年5月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来到井冈山,他回忆说:“途中在一个山头休息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拿出一本线装书,是范仲淹写的关于江西剿匪的文集给我看。”建国后杨至成上将回忆:“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无论他作文章也好,讲话也好,经常是经古证今,深刻、透彻、明确。”因为他能够随时自如地引用古书中的文章、诗句与典故,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明白。他经常给战士们讲《西游记》、《封神榜》和《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激励战士苦练杀敌本领,启发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正是在阅读古书的过程中,毛泽东从古书中吸取精华、得到启发,不断充实着自己。正如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指出的:“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3)重视读报,关注事实。
“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在白色恐怖包围之中的井冈山,消息十分闭塞,中央的指示、文件,只能通过秘密交通转送,由于敌人的封锁,往往不能及时送达。比如:中共中央1928年6月4日给红四军的信,到11月2日才转到井冈山;同样,1928年6月18日一7月11日召开的党的“六大”决议,到1929年1月才送到井冈山,不仅延误了半年的时间,而且还有两个部分影印不出来。所以在当时的井冈山,要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要分析敌我之间的形势,更多的只能通过敌人的报纸。因此,不论是包东西的皱巴巴的报纸,还是托人出外买来的那些日期不连贯的报纸,以及打仗缴获的五花八门的各种报纸,毛泽东都要想办法收集起来细细加以研究,不放过报上的任何蛛丝马迹,以便及时掌握山外形势的变化。
有时候他就是根据从报纸上得到的信息,及时做出重大的决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他从报纸上了解到湘桂军阀混战,唐生智前线吃紧,湘赣边界的湖南敌军大部分调离,并开始征调各县民团前去增援时,毛泽东以十分敏锐的眼光,抓住这有利的战机,占领了茶陵县城,建立了边界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然而,在当时的井冈山,要获得报纸的确十分困难。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实行了严密的封锁,连食盐、布匹和药材等生活必需品都缺乏到了极度,试想,你要读书看报谈何容易?没办法,毛泽东只好在打仗中收集缴获的书报,或派兵去攻打敌人抢书报。他曾给部队官兵明确规定了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每打下一个地方,必须乘机收集文件、书籍和报纸。
一次,毛泽东同志很长时间没有看到报纸了,不了解山下的情况,心里烦躁不安,不得已,在1928年5月16日,他专门派31团的一营去攻打茶陵县的高陇镇,去截取敌人的报纸,以便从中分析和判断敌情,来粉碎敌人的进攻。陈士榘上将回忆说:“打高陇是为了开辟根据地,发动群众、扩大影响,更主要的是为了取报纸。”
(4)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毛泽东在同吴黎平谈自己学习《反杜林论》的体会时说:“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不解决问题,读书干什么。”毛泽东说过,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要去打仗。后来自己带人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先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怎么办?只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一是总结井冈山绿林好汉对付官兵围剿的经验。井冈山原来有个绿林好汉叫朱孔阳,他说“在井冈山站住脚不难,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就行了。”毛泽东总结说“朱孔阳的经验很好,但光会打圈是消极的,我们要改一下,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他一再强调:“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二是总结红军开展游击战的经验.他和朱德一起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以及“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和“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等一套游击战术原则和策略思想,运用这些从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率领井冈山军民先后取得了四次反“进剿”和两次反“会剿”的胜利。
三是总结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正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农村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他对中国革命实际的理智分析和透彻理解,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创造性地解决了根据地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确保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沿着正确的航道健康发展,由最初“人口不满二千,产粮不满万担”,面积很小的军事割据区域扩大到湘赣两省六个县,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开创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新局面,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经验,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他后来所说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毛泽东同志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理论品质永远激励着我们!
为国为民做“长工”的何长工
何长工,原名何坤,湖南华容县人,1919年在北京长辛店与毛泽东相识,后到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当蒋介石看到北伐胜利已成定局,于4月在上海背叛革命,紧接着长沙于5月暴发了屠杀共产党员的“马日事变”,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下令在各机关中免除共产党员的职务,全面清党反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此后大批共产党员开始遭到疯狂屠杀。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何长工告别了妻儿老小来到武汉,找到了毛泽东,毛泽东根据他当年在北京长辛店做工的这一段经历给他重新取名为“长工”,意为永远做人民的“长工”,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1927年9月,何长工追随毛泽东回湖南参加秋收起义,并亲手设计制作了秋收起义军军旗,上面书写“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秋收起义失败后,何长工随毛泽东上井冈山。
1927年10月,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派何长工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因为南昌起义失利后,部队随即向广东转移,准备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然后举行新的北伐,但起义部队在广东最终遭到重大失败。为了找到这支部队,何长工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南下广州,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广东韶关找到了南昌起义余部,为两军胜利会师穿针引线,被誉为朱毛会师的红娘。
1928年1月,何长工风尘仆仆回到湘赣边界,毛泽东又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上山去团结、改造王佐的部队。
何长工后来回忆说,临行前,毛泽东特别交待说:“王佐虽然有正义感,但文化低,疑心重,很担心我们吃掉他那百十杆人枪。做他的工作,困难很多,但是,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希望你先去做人家的‘长工’,然后再当人家的党代表,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事实上,毛泽东的估计没错,一开始王佐对何长工表现了极大的戒备之心,改造工作举步维艰。但何长工没有恢心,摸着石头过河,不久,他就发现王佐是一名孝子,对自已的母亲非常孝顺,因为王佐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大。为了不辱使命,何长工按毛泽东嘱咐的哪样从“长工”做起,从精心照顾王佐的母亲、从为王家挑水、劈柴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以自已的行为来感化王佐的家人。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这样,何长工才逐步赢得了王佐的母亲、妻子、哥嫂等亲人的信任,最后赢得了王佐的信任,并与王家结下了深厚友谊,为红旗插上井冈山立下了汗马之劳。
据开国上将陈士榘回忆,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后,何长工曾多次说过:“袁文才、王佐的死是我们党早期的失误,我们应该毫不留尾巴地把人家算作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和巩固有着重要作用的人,你想想,我当年代表党去谈判,他们把自己的武装交给了党,为了做工作,我对王佐的母亲发过誓,并与王佐结为兄弟,结果愧对两位结义兄弟,如果不给人家彻底恢复名誉,我死不瞑目!”这就是何长工对袁、王两位烈士被错杀的态度,非常鲜明。
1930年6月,何长工任红八军军长,奉命攻打长沙。7月,何长工部攻克长沙,锋芒直指湖南老家华容,华容县的敌人非常恐慌。就在红军欢庆胜利攻克长沙之际,华容县县长宋寿眉下令将何长工一家老小共三十余口全部抓起来,扣为人质,以此要挟他退出长沙城,面对红军官兵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胜利,何长工没有答应。宋寿眉便在华容县城北门的泛阳洲上,将何长工的妻子孟素亚、5岁的大儿子何光球、3岁的小儿子何光星以及其它亲人共三十余口全部杀害,鲜血染红了沱江水,为了彻底摧毁何长工的意志,敌人又把何长工亲人的尸首全部剁成了肉酱,装在一口坛子里。同志们,何长工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30多条生命,包括二个年幼的儿子。故乡的泛阳州、沱江水从此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为此,他曾写下了“泛阳州头亲人骨,沱江水畔赤波怒”的绝句,表达了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与哀惋。
巧合的是,二十多年后,何长工担任新中国地质部副部长时,意外发现宋寿眉的儿子竟在他领导的地质部门工作,在内蒙古地矿部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有关部门认为宋的父亲血债累累,他又是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臭知识分子,主张将其划为“右派”,并请示何长工如何处理,何长工审阅材料后认为,他不是右派分子,不能乱划,并致电相关组织部门说:“不要搞冤怨相报”。有些办案人员不平地说:“宋寿眉欠了你的血债,杀了你的全家,今天,我们就是要专他儿子的政。”何长工严肃地说:“不要因为他父亲杀害了我的亲人,我们就报复他、打击他,那不是共产党人的风格,也不是党的政策”,他只是一个知识分了,对新中国有用。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地质部门也是用人之际,何长工不计前嫌,将宋寿眉的儿子从内蒙古调到北京,用其所长,从事地质科研工作,而宋的儿子,也被何长工宽广的胸怀和高风亮节深深感动,为自已父亲的所为心存愧疚,从而加倍努力,拼命工作,在地质战线上做出了成绩。
从1927年上井冈山到1977年,正好50年,这年3月,何长工重上井冈山,来看望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老区人民得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当年的小伙子何长工时,纷纷涌过来,将他团团围住,百感交集。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见到何长工时第一句话就说:“党代表,你可回来了……”,话没有说完,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下来,当年袁文才被错杀后,留下三个儿女,为防止迫害和捕杀,谢梅香将年仅六岁的女儿送人做童养媳,这个小女孩从此便在他乡给人做童养媳,剩下一儿一女她则带着逃入深山野岭,以野果野菜充饥,在山洞里躲了三年。整整50年过去了,如今两位老人见面,一声党代表道出了几十年的沧桑,“党代表”三个字肩负着多少希望!而当何长工见到王佐的后代时,也是潸然泪下。
1987年,何长工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曾无限深情地对身边的亲人说:非常想再去看看井冈山,可惜走不动了。临终前何长工嘱咐要把自已的骨灰葬在井冈山,并且希望党和政府有朝一日能给袁文才、王佐塑像,矗立在自已的墓碑旁。
1987年12月,何长工在北京逝世。
何长工的一生,正如毛泽东给他取的名字那样,为党、为人民做了一辈子“长工”。他的战友们撰写了一幅概括他一生的挽联:“胸怀坦荡为国为民,气度豁达能屈能伸”。
根据何长工生前遗愿,何长工的骨灰被安放在井冈山烈士陵园。
今天,在井冈山雕塑园中,何长工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屹立其中,当之无愧!值得欣慰的是,何长工临终前的遗愿也实现了,袁文才、王佐这两位昔日战友的塑像就矗立在他身旁,与他永远在一起。
3、提升主题建议
(1)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军民同心,官兵一致,优良传统永续相传
(3)调查研究出真知
(4)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所以,我们要做好学上进的模范,加强学习,增强本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要切实增强我们的工作本领,就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自觉坚决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指南、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三)黄洋界
1、黄洋界基本情况介绍
黄洋界哨口遗址
黄洋界位于江西省的原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的炎陵县三县边界的结合部,座落在井冈山大小五井的西北面,海拔高度为一千三百四十三米,它是茅坪通往井冈山的要隘。黄洋界上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阵云涛云浪,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远眺前方,弥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顶,既象似一个个海岛,又象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将黄洋界称为“汪洋界”、“望洋冈”。黄洋界云海也是现在井冈山旅游的主要景观之一。
黄洋界上有三条狭小崎岖、盘山而上的山间小路在此连结:一条北经茅坪村,与江西省的永新县相连;一条西连大陇村,可抵湖南省的炎陵县,另一条则南接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达当年主力红军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
早在1928年的4、5月间,红军便利用这一天然地势,开始在黄洋界三条小路的连结点上,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右边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来进犯井冈山的敌军;左边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了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以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作战时可以互相呼应,组成井冈山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革命斗争的逐步深入,湘赣两省敌军便频繁地向井冈山发起了军事进攻,为有效地阻击敌军的进犯,井冈山军民自1928年夏季开始,在黄洋界哨口左、右两个工事的前沿,各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在通往大陇方向小路两旁的草丛里插了三华里的竹钉,通往茅坪方向小路两旁草丛里插了四华里的竹钉。这些竹钉是山上军民用竹子制作成两端尖利的武器,竹钉削好后均在锅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过,既坚硬又有毒,运上工事将它的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为它体积小,不易被人发现,敌人一脚踩上,既会穿破鞋底,又会刺破脚板,不仅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而且伤口会化脓溃烂,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沟。军民们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拦山挖断,筑成深五尺,宽四尺左右的壕沟,以延缓敌军进攻的时间;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军民们就地取材,将竹子切断为五尺一段破开后,将两端削尖,一端插在壕沟上首的地上,并编织成篱笆再用木桩固定,让敌人难以逾越;第四道是滚木擂石,军民们仿照古人的战法,将大树锯成4-5尺长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树两端用棕绳拴住,树段上再垒上一大堆石块,敌军进攻时,将两端棕绳砍断,木头、石头一齐朝山下翻滚下去,轰隆隆一阵巨响,势不可挡,山民们又称其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既有单个地堡式的也有几个掩体连接起来的串通式的,这是红军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样,黄洋界哨口,就成了当年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高级指挥机关的一座天然屏障。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我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凭借黄洋界这一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这块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湘赣两省敌军连夜逃窜之后,这天夜里,战斗在黄洋界上的军民们,欣喜若狂,彻夜不眠,欢呼胜利。杨至成等几位京剧爱好者,当即就在黄洋界上模仿京剧诸葛亮《空城计》的唱段,编了一段《毛泽东的空山计》,有的敲着竹板,有的击着脸盆,有的打着搪瓷饭碗,兴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来,歌颂井冈山军民团结御敌的胜利,嘲讽反动派的失败: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
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
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
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
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
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
你既来就该把山进,
为何山下扎大营?
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来、来、来!
我准备着红米南瓜--南瓜红米,
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
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当时正率主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途中得知这次战斗的胜利,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词一首: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讴歌井冈山军民不畏强敌团结战斗,取得了粉碎湘赣两省敌军第二次“会剿”井冈山战斗的伟大胜利。
在井冈山斗争的第三次反“会剿”中,黄洋界也是主要战场之一。1929年1月,红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李灿率红五军第一大队全体官兵和徐彦刚率领的莲花县赤卫大队共同守卫在这个哨口上。1月26日,湘赣敌军从黄洋界哨口又一次进犯井冈山,守卫在这里的军民们顽强抵抗,同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敌军未能越雷池一步。最后,敌军于1月29日,乘黄洋界上浓浓大雾,在原宁冈县斜源村收买一个出卖自己灵魂的游民陈开恩带路,他们绕道黄洋界右侧隐蔽的山沟里,偷偷地摸上了黄洋界,从我红军后侧攻破黄洋界哨口防线,窜进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大施烧杀。李灿、徐彦刚等指挥员率领红军战士在敌军的夹击中,把大家的绑腿布连接起来,吊在山崖上,一个个抓住绑腿带往山下攀悬崖、过峭壁,最后退到原宁冈一带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在黄洋界哨口的三个工事之间,还建造一座红军黄洋界哨口营房。这营房是1928年夏季,由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有的一座客栈的基础上重新建造的,由红四军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垣负责施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勉励民工加紧施工。同年8月,营房竣工,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排的兵力驻扎在营房内,日夜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黄洋界。1928年冬,在全山军民挑粮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和“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管理局在刚通车的公路旁兴建了一座木质结构、5米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2年和1965年,朱德、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时,都分别在此座碑前照相留念。1965年冬,将此碑改建成12米高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纪念碑,碑基就在现在主碑的位置上。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将此碑改建成呈五角形的“火炬亭”。1977年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火炬亭”,依然在原碑基基址上恢复原纪念碑的造型。现在这座主碑座西朝东,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镶刻有朱德同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亲笔题字,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时,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横碑的正面镶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黄洋界上整个纪念建筑都铺设水泥地面和水泥护栏,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是井冈山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2、相关人物历史事迹
朱德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这是当年留下来的一首脍炙人口歌谣。
1928 年初冬,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当年的井冈山上除了正规红军部队外,另有800多名伤病员,还有党、政、军等后勤机关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大量的粮食。但山上“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要储备粮食只有从附近的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运粮上山。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内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白天挑粮上山,夜里还要批阅文件,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商议革命大计。战士们生怕他累坏了,都对他说:“你日夜操劳太吃力了,不要再下山挑粮了吧!我们大家每人多挑一点,就把你的这份补上了。”每当这时,朱军长就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对大伙说:“我们把朱军长的扁担藏起来,没有扁担,他就没有办法去挑粮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这天挑粮回来,战士们就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一根新削好的扁担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中。战士都说:“他削多少,我们就藏多少,一直藏到他不再挑粮为止。”这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土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朱德虽然是军长,但主动坚持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艰难困苦的环境仍然有,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示范带头,吃苦在前、干事在前、奉献在前。
“一战成名”的朱云卿
朱云卿,1907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1921年随叔父到印度尼西亚打工,1924年回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
1926年1月,朱云卿从黄埔军校毕业。1927年4月,朱云卿率领北江农军大队会师湖南。同年9月,朱云卿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1928年夏,担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著名战斗。
1928年8月下旬,当毛泽东率领一个营的兵力离开井冈山到桂东迎接红军大队,朱云卿和党代表何挺颖带领三十一团一营留守井冈山之际,湘军吴尚勾结赣军王均,纠集了4个团兵力,分两路向井冈山根据地扑来。29日下午红三十一团团部在大井村召开了连排长会议,朱云卿在会上作了战斗部署。在黄洋界、朱砂冲、桐木岭、双马石、八面山等五大哨口修筑了工事;各乡的赤卫队、暴动队、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都动员起来;山上准备了粮食;在茅坪建立了红军医院。特别是在黄洋界上构筑了牢固的工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山路两旁的茅草里埋上了削竹钉;山顶上准备了大量的檑石;山坡上挖了一条条深壕沟。黄洋界山高路险,除了一条羊肠小道之外,四面都是悬崖峭壁。8月20日上午,排成“长蛇阵”的湘军,沿着小道往上爬,爬到半山腰,当进入有效射程内时,排枪齐响,檑石齐下,敌人进退两难,被我军打得头破血流、折臂断腿,后面的敌人见势转身溃逃,陷入竹钉阵里,就这样,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朱云卿在阵地上指示大家要摆出毛委员已率红军大队回来了的架势,迷惑、威胁敌人。当天下午4时多,他还命令红军官兵从修理厂抬来一门待修的迫击炮,架在黄洋界的望哨上。迫击炮一连发了两个炮弹均不响,接着又发出了仅存的一发炮弹,“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准确地落在敌指挥所,黄洋界上枪炮齐鸣,杀声震天,隐蔽在哨口工事和树林里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暴动队员,手持红旗、钢枪、大刀、长予,飞奔而出。敌人以为红军大队真的回来了,顿时乱作一团,纷纷逃命,湘军吴尚连夜逃回湖南酃县,而赣军王均闻吴尚惨败,亦吓得慌忙逃跑了。黄洋界之战,朱云卿团长指挥有方,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1929年3月,朱云卿调任红四军参谋长。同年年底,参加古田会议,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1930年8月,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兼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团参谋长。1930年底,朱云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作战,对全歼张辉瓒师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称赞他为“得力助手”。
1937年,朱德为朱云卿撰写的传记中曾如是评价:“大革命事起,受党的使命,派往韶关办农运讲学所,约数百人,多系同志,全属革命种子,很有成绩。大革命失败后,即潜如湖南省城,居某旅长家中,得以掩护。再研究军事书籍,更有心得。当即与党发生关系,即派至井冈山工作,任红军31团参谋长,很尽职务。教育干部及军队,颇热烈(忱)。整持军纪,也是能手。31团团长张子清同志带伤后,即任云卿同志代理31团团长,作战很有计划,也很勇敢。红4军成立时,即调充红4军军部参谋长,很称职,也很负责,对教育特别注意,对作战计划经常呈出,对交通联络、警戒没有一点疏忽。1928(9)年从井冈山到江西、福建、广东,没有一个战役他没有参加。1931年6月,在医院被刺,死时年仅24岁。诚中国有用人材,我党不可多得的军事干部,毒辣的敌人阴谋竟将其断送了。”
今天,战争年代的硝烟虽已消散,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也离我们远去,但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出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拼搏精神依然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
3、提升主题建议
(1)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从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真心为民爱民,人民群众才会真心跟党走。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井冈山是我党群众路线的摇篮,是开展群众工作的最早实践地之一。井冈山时期我党在这里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始终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基本原则,把分散的民众转化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党、红军和群众始终保持着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筑成了一道军民共同对敌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国化的新篇章。作为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经常对照先烈先辈,对照井冈山精神,认真想一想自己同群众的感情到底有多深,仔细看一看自己同群众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从内心深处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四)茅坪八角楼
1、茅坪八角楼基本情况介绍
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
位于茅坪乡茅坪村中。当年毛泽东居住在进深左侧第四间的楼上,在卧室顶有一个斗八藻井,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中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井冈山前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毛泽东经常在此居住和办公,领导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同时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把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怎样用武力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就全党来说没有解决,即使已经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思想上也不明确,加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后,由于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使根据地曾遭到了三月和八月两次失败,敌人频繁的军事进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有些同志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岁月里,深入调查研究,写下了这两篇著作。
毛泽东在这两篇著作中,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边界军民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必胜信心。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毛泽东晚上办公经常到深夜,天气冷了,就把床上的毯子披在身上御寒。根据地的用油十分紧张,为了节约,对各级机关和领导办公用油都作了明确规定。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可点三根灯芯办公,但是他却坚持只点一根灯芯,为根据地军民做出了表率。
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也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与毛泽东共同领导和指挥井冈山的斗争。朱德和毛泽东经常在一起商讨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计,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指导红军干部战士深入地方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朱德亲自深入前线,同毛泽东一起指挥了七溪岭、五斗江、坳头垅和睦村等战斗,领导边界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军事进攻。朱德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沉着勇敢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井冈山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旧址原系当地村民谢池香的住宅,建于清代。墙上还存有当年红军战士写的几条标语,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是毛泽东同志和贺子珍同志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旧居内还有一围棋台(复制品),朱德在工作空余之时,经常与毛泽东在这里一起下围棋。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士兵委员会旧址(含陈毅同志旧居)
位于茅坪乡茅坪村北。旧址原为村民谢池香家的旁屋,建于清末。
士兵委员会是由广大官兵民主推选代表组成的一种组织,有五至七人组成士兵委员会的执行委员,士兵委员会的任务是:参加军队管理,维护军队纪律,监督军队的经济,做群众工作,做新兵的政治教育工作。早在三湾改编时,工农革命军曾在连队成立了士兵委员会组织。1928年5月上旬,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成立,陈毅任主任,在此居住和办公。士委会为军队中的民主组织和群众监督机构,对军内民主制度建设,消除雇佣军思想和军阀作风,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起到了重要作用。陈毅在此接待来访士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士兵委员会的工作。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
位于茅坪乡茅坪村北。会址原为谢氏慎公祠,建于清代。
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斗争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为加强边界党的统一领导,经江西、湖南两省委同意,5月20日至22日,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谢氏慎公祠”这里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原宁冈、永新、莲花、遂川、酃县五县县委和茶陵特别区委,以及军队党组织的代表共60余人,会期3天。大会总结了半年来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由于“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干扰,造成了“三月失败”,使边界被敌人占领一个多月,根据地内少数同志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这是关系到中国红军和根据地能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如果不答复,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在会上,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深刻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批判了某些右倾悲观论调,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会议还为根据地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坚决的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这些政策不仅适应于当时的对敌斗争,也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最初体现。
会上选举产生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届特委会。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刘寅生、宛希先、谭震林、刘天干、谢桂标、龙高桂、王佐、龙寿宇、贺志华、刘炎、谭普祥、陈竞进、陈正人、刘辉霄、陈韶、刘真等为特委委员。毛泽东、宛希先、刘真、谭震林、谢桂标五人为常委;朱德、陈毅、刘辉霄、龙高桂为候补常委;毛泽东任特委书记。
大会之后,边界各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运动。根据地内党、政、军和土地革命运动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形成了井冈山斗争的全盛时期。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相关人物历史事迹
八角楼的灯光
说到八角楼,可能不少人会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红歌《八角楼的灯光》:“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革命风雷笔下起,五洲四海红旗扬……”
毛泽东主席与八角楼可谓有着不解之缘。自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后,在八角楼上办公和居住的时间最长。期间,为了厉行节约,毛泽东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使用油灯的规定: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
按规定,毛泽东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可以使用三根灯芯,但自从宣布规定那天起,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便经常只亮着一盏燃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毛泽东就在这盏如豆的油灯下工作至深夜。
这天夜里,因为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让人感到格外寒冷。住在楼下的警卫员担心毛委员受冻着凉,设法搞到了一个火笼,想送给毛委员御寒。谁知毛泽东却拒绝他:“小鬼啊,你看我身上都披着线毯了,不会有冷的。你把火笼送给感冒了的谭秘书(谭政)吧。”见警卫员站着不动,毛泽东只好接过火笼自己来到了前委秘书们的住处,将火笼送了过去。见毛泽东下楼去了,警卫员只好磨蹭着往回走。当看到毛泽东房间实在太暗了,就情不自禁地往油灯里多拨了一根灯芯。
毛泽东回到房间后,见灯变得亮多了,皱了一下眉,重新把添加的一根灯芯拨开,并继续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
寒夜中的毛泽东虽然在八角楼上彻夜未眠,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他披着一方薄毯,用一根灯芯点亮了八角楼上的夜夜光辉,写出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打消了上至中央下到军民关于“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八角楼灯光下,诞生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体现了毛泽东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敢为人先。这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勇闯新路。
3、提升主题建议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实事求是闯新路,探索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井冈山道路。
(3)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1927年10月,当中国革命陷入低潮,全国各地按照苏俄模式举行的武装暴动纷纷遭致失利的生死存亡关头,毛泽东同志毅然将革命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地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探索出“中国模式”,最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人民富起来,让国家强起来,同样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结果,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由此,也更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遇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坚持把实事求是贯穿于谋事干事创新创业之中。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五)小井红军医院
1、小井红军医院基本情况介绍
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
位于茨坪北面5公里的小井村。
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光医院”的后方医院。医院分四个管理组:第一、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院部设在中井村。曹鑅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年底,曾志任党总支部书记。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捐献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投入到红军医院的建设中。曾志同志那时已怀孕七个月了,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杉木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医院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
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标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盐都藏在铺底下。当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已完全断绝,伤员们已没有一点食盐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盐都捐给那些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自己的伤口因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最后在井冈山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张师长献盐的动人事迹,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
1928年10月以后,红军对敌作战十分频繁,红军的伤病员有时有五、六百人,最多的时候竟达八百人。医院住不下了,很多伤兵被安置在当地的群众家中医治。伤病员的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钱的油盐柴菜钱,天天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尽管如此,他们在治疗期间依然坚持开会学习,关心前方的战斗形势,一些轻伤员每天坚持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他们在医院里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用竹子自制笛子、胡琴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十分关心伤病员们的生活,经常带着缴获来的战利品来看望他们,表示对伤病员们的亲切关怀和慰问。
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湘赣国民党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的这幢房子,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押到小河边的稻田里,对他们威逼拷打后将其集体枪杀。
1967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按原貌修复小井红军医院旧址;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相关人物历史事迹
张子清师长献盐
张子清,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师长。在平常生活中他乐观向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战场上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深受战士们的敬佩和喜爱。
1928年4月迎接朱德率部队到井冈山会师,指挥一团在酃县城北阻击敌人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左脚踝,子弹钻得很深,当时医院没有手术设备,也没麻药,连碘酒都少得可怜。在张子清的要求下,第三天,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给他开了刀,但还是没能取出子弹。后来,张子清从茅坪转移到小井红军医院。在这里,没有任何麻醉药品的情况下,他先后动了3次大手术,子弹终于被取了出来。可是由于3次开刀后流血过多,又没消炎药,伤口感染越来越严重,肌肤由外而内地深入溃烂,为了避免更大范围的感染,医生们只好不断地将腐肉除去,每次去腐肉的过程都会让张师长痛得满头大汗。来看望他的战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么希望张师长能早日康复。在一次战斗中,我们缴获到敌方的一批食盐,将其中一部分分发给严重缺盐的当地群众后,战士们首先想到的是病痛煎熬中的张师长,于是就用油纸包了一小包留给他。
张子清清楚地知道在目前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下,这一小包食盐的“金贵”程度。它可以是根据地内一户人家吃上几个月的量;也可以是整座医院所有伤员擦洗一遍伤口的量。他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自己的伤腿,将这包食盐塞到了枕头下面。
不久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又发起一轮猛攻,小井红军医院里的伤员骤然增加,而用于消炎的食盐严重缺乏,很多伤员因为伤口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恶化,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张子清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从枕头下取出了那一小包食盐,将医生叫到自己的病床边,说:“请你把这包食盐全部化成水,给所有的伤员擦洗一遍伤口。”医生听了连连摆手说:“不成,医院上下,就数你的伤情最严重,你是最需要这些食盐的。”但张子清执意要将这些食盐全部捐献出来。医生护士们都拗不过他,只好流着眼泪将这些食盐全部化成了水,为所有的伤员擦洗了一遍伤口。
1929年1月下旬,敌人大举围剿井冈山,张子清在当地军民的保护下,活了下来。8月,红五军返回湘赣边界,张子清被转移到永新,终因缺医少药,医治无效,于1930年春逝世,终年29岁,他的遗体安葬在永新城郊风景秀丽的东华岭上,那一天,上千军民群众前往送行。
张子清用生命诠释了官兵平等、大公无私,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他人、从不为自己的奉献精神。今天,时代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变。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宗旨意识,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
3、提升主题建议
(1)艰苦奋斗攻难关
(2)为理想而来,为信仰而战
(3)始终做到担当有为。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虽然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井冈山时期相比有了历史性变化,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不一样,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同,但不变的是信心勇气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好干部就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时代的劲草、真金;就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是井冈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体现。弘扬井冈山精神,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在其位谋其政、有其权尽其责,以身作则、担当有为、作出表率,唯此才能在群众中有威信、有感召力,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六)小井烈士墓
1、小井烈士墓基本情况介绍
小井红军重伤病员殉难处
位于小井村小河边,距小井红军医院仅百米远。
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为了保卫井冈山的大后方和红军总部,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指战员,在彭德怀、滕代远的指挥下,在五大哨口上与敌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军民们在冰雪中,顽强阻击敌军七天七夜,使敌人没能前进一步。1月29日,敌军在原宁冈县斜源村用二百块大洋收买了一个名叫陈开恩的无业游民,乘黄洋界哨口上大雾弥漫,挡住红军战士视线的机会,从黄洋界右侧的一条小山沟里,窜入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红军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因来不及转移,全部落入敌人手中。
凶恶的敌人立即对红军重伤病员进行严刑拷打,威逼他们说出红军总指挥部的位置和红军主力的去向,这些英勇的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拷打和枪口,没有一个人向敌人屈服,始终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恼怒的敌人,就把这些伤病员们连推带拖地押到小河边的这块干稻田里,四面架起了机枪,敌人两次对伤病员拳打脚踢,要他们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就在这生与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伤病员却振臂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成功万岁!”英雄们气壮山河,口号声在群峰峻岭中回荡!
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命机枪手向这些红军重伤病员开火,就这样,这130多名红军伤病员和医务人员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他们在这块稻田中全部壮烈牺牲!
英雄们倒下后,当天晚上,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们的遗体分三堆掩埋在这块稻田中,这130多名壮志凌云、威武不屈的英雄们,究竟叫什么名字?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红军医院存放的各种材料也早已被敌军烧成灰烬。
建国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们的一些断断续续的回忆才得知其中有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和邓颖发等18位有名有姓的烈士,而那绝大部分的烈士们,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们没能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永远地长眠在这块用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他们也成了我们后人永远怀念的无名英雄。
1951年,井冈山当地政府将这三堆红军烈士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同时建造一座雄伟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以示纪念。1970年,又在小井红军重伤病员殉难处的原墓地再建一座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供后人对先烈们的缅怀、瞻仰。
1988年9月26日,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此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相关人物历史事迹
曾志魂归井冈
井冈山,是一块浸染了无数先烈鲜血的红土地,在这里苍茫的青山绿水间,长眠着无数的红军烈士。一些当年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的老红军,难以割舍对这块红土地的眷恋,也在百年之后,魂归井冈。在井冈山小井村,就有着这样一座老红军的墓地,小小的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几个字。
1928年4月,曾志与丈夫蔡协民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的斗争。11月7日,恰逢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曾志临产了,当时后方留守处没有谁会接生,加上没有医疗设备,难产使她整整痛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来了,然而由于身体虚弱,大出血不止,曾志几度昏死过去。后来用当地草药医治,才把她从死神手中救了回来。可是,祸不单行,接踵而来的又是“产褥热”,几天几夜持续高烧不退……。
经历过出生入死的战争考验的曾志知道,自己是没有办法带大孩子的,孩子出生 26天后,她把他托付给了王佐部队一个姓石的副连长。石连长是井冈山罗浮人,3年前,他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可惜不久孩子便夭折了,当曾志将孩子交给石连长夫妻俩时,他们高兴地将孩子收留下来。
又过了10天,曾志接到上级通知,到小井红军医院任党总支书记。她到医院不久,就筹备着过新年。为了让伤员们减轻痛苦高高兴兴地过好年,医院里组织了演戏、唱山歌等娱乐活动。看见这些病痛的伤员个个露出了笑容,曾志心里十分开心。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发的前一天,曾志突然接到毛泽东从茨坪写给她的一张纸条,要她随主力红军出发。原来前委为了做好沿途的群众工作,成立了一个工农运动委员会,下设妇女组,考虑到曾志做过地方群众工作,有经验,就推举她为妇女组组长。离开井冈山时,已没有一丁点儿的时间让她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了,第二天一早,曾志拖着虚弱的身体,忍痛别子毅然随部队离开了井冈山。
1951年夏天,时任广州电业局党委书记的曾志委托一个访问团的同志到井冈山后,打听一下她孩子的下落。
访问团在井冈山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24岁还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的石来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石来发来到广州,终于见到了妈妈。在广州呆了20多天后,石来发便回到了井冈山。后来,石来发希望妈妈在北京安排一份工作,但是身为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却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务农呢?!”农村户口想转城市户口,也没同意。他牢记母亲的谆谆教诲,在井冈山上担任了几十年的护林员工作,不辞辛苦地巡逻在崇山峻岭之中,为管理、保护好井冈山的绿色森林而兢兢业业地工作。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与世长辞,按照她生前的遗愿,6月30日,家人护送她的骨灰来到井冈山。石来发本想为一生历尽磨难的妈妈在井冈山修个好墓,可谁知母亲在遗嘱中,出现最多的是“不”字,“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在家里设灵堂”、“不要来京奔丧”、“不要写简历生平”。儿子哪能不尊重母亲的遗言?儿孙们在曾志工作过的地方,在战友们长眠的地方,静静地将洁白的骨灰撒向大地,并献上了四束小花,花上插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曾志一位女人,也是一位母亲,但她更是一位战士。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自己亲口说过的一句话:“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从曾志的身上,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严于修身,严于律己,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今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加要践行“三严三实”,严以用权,切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决不能以权谋私。
3、提升主题建议
(1)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2)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信念、矢志不移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这一重要论述,既揭示了井冈山精神的本质,又是对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告诫。历史告诫我们,没有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有永远摧不垮、打不烂的民族精神。当前,面对多元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诱惑无孔不入的严峻考验,我们要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学习践行井冈山精神,最根本的是补足精神之“钙”,扎牢理想信念这个根基,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七)龙江书院
1、龙江书院基本情况介绍
这里是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旧址,同时也是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第一次会见旧址。这栋房屋,原来是座书院,叫“龙江书院”,它是由湘赣边界的茶陵、酃县、宁冈三县的客家人集资,于清道光庚子年,也就是1840年修建起来的,其建筑面积为3897平方米,是当时湘赣边界客家人子弟念书就读的重要场所。建国后,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将这里的两个革命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后来到这里,并在古城的前委扩大会议上,制定了在井冈山区域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创建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的决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布置长期斗争,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下家后,即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沿湘赣边界进行游击活动,扩大政治影响,继而攻克了茶陵县城。但是“这斗争一天比一天激烈”,部队官兵的“伤、亡、病、逃,损失甚多”,补充的兵员往往得不到训练就要投入战斗,“军事技术差,作战只靠勇敢”。同时,随着地方武装的发展,还需从军队中抽调优秀分子去担任地方赤卫队长等指挥人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培养和训练下级军官,造就大批军事指挥人才,1927年11月下旬,前委书记毛泽东指示在龙市筹办军官教导队。
这里是书院的中厅,叫做“明道堂”,顾名思义,也就是传授学问,获取知识的场所。当年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官教导队的课堂就设立于此。
这一期教导队的学员共有一百多人,他们是来自军队中选派的班、排长及优秀战士,和湘赣边界各县选派的工农运动骨干分子。全队编为四个区小队。教导队队长由黄埔军校出身的吕赤同志担任,蔡钟任党代表,4个区小队长分别是陈士榘、张令彬、陈伯钧、王良,并从部队中抽调袁炎飞等人担任教官。
按照办学的要求,教导队以军事教育为主,同时学习政治和文化。军事方面有队列、单兵刺杀、地形地貌利用和军事指挥等训练内容;政治方面有阶级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内容;文化方面则结合当时的政治口号,比如:“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实行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建立红色政权”等,既认熟这些字,又理解其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了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教导队除在课堂上授课和集中操练外,还经常组织下乡,到古城、新城、茅坪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很广,包括行政区划、人口、阶级、土客籍矛盾、土地占有情况,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然后填写调查表。教导队每天三操两讲,即早、中、晚三次操练,上下午讲课,训练十分紧张和严格。
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加之敌人进行的经济封锁,因此,教导队的学习条件很差,笔墨纸张也成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学员们想了不少办法,如用柳枝烧成炭条,用竹片削制蘸水笔,用棕丝、笋壳、杉树皮来替代排笔写标语等。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教导队的工作。他时常来到教导队驻地,给学员们讲课,要求学员做到“三不八能”,即不嫖、不赌、不偷;能写、能说、能唱、能算、能刻苦耐劳、能打仗、能生产劳动、能诚实可靠。
有一次,党代表蔡钟请毛泽东给学员讲革命,什么叫革命?革什么命,怎样革命?蔡钟说他讲不透。
毛泽东应允了。他来到教导队,深入浅出地阐述“革命”的含义,使学员一听就懂。时隔半个多世纪,当时的学员谭震林同志还能记忆犹新地回忆起来,他说,毛泽东一边打着手势,一边说“大家都知道舂米吧,舂米的方法,一个是拿着棍棒,你顿一下,把谷子舂成米。另一个方法是用水车,上面安一棒子,棒子上捆块石头,水一冲,水车不停地转支,下面的石臼就不停地舂米,这个方法就革了前一个方法的命,更进步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机器碾米,机器转动起来,谷子很快就成米,这又是一场革命,又进步了。”“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革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所有人力的生产,变成用机器的生产。要达到这个目的靠谁呢?靠群众自己,那么群众怎么知道革命的道理呢?那就是靠我们共产党员去给他们讲。所以你们到哪一个地方,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这期教导队办至1928年2月下旬结束,学员们结业后回到各自的岗位,积极地投入了艰苦的斗争中,并担当了重任。如:宁冈的谢华光担任了县赤卫大队长,莲花的刘仁堪担任了县工农兵政府主席等。他们在井冈山武装割据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官教导队的开办,为我军培育了大批军事指挥人才,它不仅解决了当时部队干部缺少,不能保证斗争需要的问题,而且由红军派人到地方去充当赤卫队长的情况也得到了调剂,为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的创建造就了一支富有斗争经验的干部队伍,同时,也为我军后来创办各种军事训练班及军政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里所陈列的课桌和凳子是经过复制的,在两边墙上陈列的版面中,有几幅照片,上面记录的内容极为珍贵,那是当时教导队的学员蔡德华烈士保存下来的教导队授课内容的笔记,这本笔记本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个楼阁是龙江书院的最高建筑,叫做“文星阁”。当年毛泽东和朱德同志以及两支部队的主要负责人就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会见和会谈。1928年4月26日,朱德、陈毅带领的八一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农军,一万多人马,来到了井冈山。接着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酃县接龙桥击退尾追之敌,完成接应掩护任务之后,也于4月28日回到了龙市。当毛泽东得知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时,即来到这里看望,在龙江书院的门外院坪里,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第一次见面,两人的心情都很激动,双手紧紧相握,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次湘粤两省的敌人竟没有整到你!”朱德不无感激的答道:“我们转移得快,全靠他们的掩护。”接着,在何长工的提议下,两支部队的主要负责人一起登上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热烈的会谈。
参加此次会谈的同志还有陈毅、王尔琢、胡少海、王展程、邓允庭、何挺颖、宛希先、袁文才、朱云卿、何长工、蔡协民、伍中豪等人。交谈当中,毛泽东介绍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展开武装割据斗争的情况;朱德也讲了他们退出广东,转战粤赣边界,最后进入湘南的情形。最后大家商定两军会合的有关大事,决定两支部队进行合编,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并先行召开军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军委,确定干部人选。
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中国红军的主力,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的巨手相握,共同掀开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革命史崭新的一页。
2、相关人物历史事迹
刘仁堪
刘仁堪,江西莲花人。从小秉承祖业,随父亲学医。在大革命时期,他曾以行医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担任过莲花县农协委员。1924年,刘仁堪到长沙做搬运工时,有幸结识了毛泽东,参加过毛泽东主持的秘密工农运动集会,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与同志们在湘赣边界山岭中坚持游击战争。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来到了莲花县。听说毛委员来了,刘仁堪连夜赶到县城,与工农革命军会合,为部队作向导,随部队上了井冈山,参加军官教导队训练。
此后,按照湘赣边界特委以及毛委员的指示,刘仁堪回到莲花开展工作,领导莲花县的工农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并在全县普遍成立了工农兵政府和党的组织,当选为县工农兵政府主席。
因第三次反“会剿”的失败,整个湘赣边界都沦为白区,革命斗争不得不转入地下。1929年5月的一天,刘仁堪同县委妇运部长颜清正在农村开展工作,由于叛徒告密,他们在南村被捕。
敌人先对刘仁堪许之以金钱和地位,企图诱降他,刘仁堪不为所动。敌人又对他施以种种酷刑,踩杠子,灌辣椒水,用香火烧,用铁铲烙,刘仁堪一声不吭,敌人没有得到一点所需要的东西。
无计可施之后,敌人就将刘仁堪、颜清正押到南门洲临时刑场进行公开枪决,意图杀一儆百。刑场上,刘仁堪慷慨陈词,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高呼红军一定会回来的。气得暴跳如雷的国民党莲花县县长指使靖卫队暴徒,用匕首割掉刘仁堪的舌头。顿时,鲜血从他的嘴角、前胸、双腿往下流,不一会儿,桌子上一片鲜红,刘仁堪无法讲话了。但是,刘仁堪没有屈服,依然昂首挺胸,咬紧牙关,忍着剧痛,怒目圆睁,用脚趾头沾上从嘴里流出的鲜血,在站立的方桌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了六个大字——“革命成功万岁”。
国民党反动派看情况不对,慌忙将他与颜清正踉踉跄跄地推倒在旁边草地上。刹那间,一阵枪声响过,整个沙洲出现了可怕的沉寂。过了许久,围观的人群中才爆发出悲痛的哭声。
刘仁堪和战友就这样英勇就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革命先烈刘仁堪身上,充分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理想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信念。当前,多元思想相互激荡,挑战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物质诱惑席卷而来,冲击着干部的自律防线。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像革命先烈一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党和人民事业必定胜利信心,做到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的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蔡德华的笔记本
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陈列着一件一级文物——一本笔记本。这笔记本存有33张66页,底页盖有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宁冈县赤卫队队长蔡德华等人印章共17枚。顺着翻,第1页至第12页为当时敌县长张开阳前往宁冈县赴任时的记事等。倒着翻,是革命英雄蔡德华的笔记。笔记里有用钢笔写的,也有用铅笔写的。里面不仅记有蔡德华参加扩大会议,听取政纲报告和宣传分田分房屋的内容,以及抄写的国际歌、工农兵歌等内容,同时还记有毛泽东1928年2月24日为学员们讲政治课的十条内容。
1927年11月,井冈山工农革命军根据前委指示,在宁冈龙江书院中厅“明道堂”开办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学员100余人。毛泽东常亲临讲课。蔡德华为学员之一。他记录授课内容:“政纲报告”、“宁冈的工作”、“侦察知识”和革命歌曲等,字迹清晰可辨。
其实这本笔记本最早为原国民党宁冈县县长张开阳所有。1928年正月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分兵发动群众,造成了轰轰轰烈烈的革命声势,震动了湘赣边界。江西军阀朱培德急忙调集重兵扑向遂川,同时又派第二十七师七十九团一个营,伙同宁冈伪县长张开阳操纵的靖卫队共500多人,占据了宁冈县城(即新城)。在笔记本中有“卷土重来豪气豪”、“稳把龙泉斩毒蛟”的诗句,就是张开阳从吉安返宁冈途经永新时所写。张开阳在笔记本上,写了从吉安出发,途经高塘圩、瓦庙前、永阳、天河、永新、七星(溪)岭至宁冈城(即新城)的路线。他在《逆旅即事一哭》的打油诗中,描述“一官一太乘破轿,两位股长坐短车,一个师爷又走路,无数士绅脚如飞,……。”张开阳到达宁冈城(新城)后,就紧锣密鼓部署反革命的策略,伺机捣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在笔记最后写有“偶记一则”,记述的时间是1928年“2月13日午后一时于宁冈城”,他在“偶记一则”中还大骂革命“是犹洪水泛滥于天下”。 1928年2月18日早晨,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与地方武装,包围了新城,向新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就在当天下午三点钟结束了战斗,伪县长张开阳化装成老百姓从西门潜逃未遂,被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武装活捉,成了阶下囚。蔡德华在新城战斗中缴获了张开阳的笔记本,在向上级汇报并经过请求同意后,然后作为自己记事之用。他每天爱不释手,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这本笔记本随身携带着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蔡德华是宁冈县柏路乡蔡亚村的农家子弟,1927年12月受中共宁冈支部派遣,参加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培训,回地方先后担任宁冈县第三区赤卫队队长、宁冈县赤卫大队副大队长等职。1929年1月,红军主力下山,敌人攻入井冈山,蔡德华意识到斗争环境的严峻和危险,遂将自己经历和保存的材料用油纸包好,装入竹筒内,藏在自家的屋檐下,以防不测。随后,抱着献身的决心和战友们一道坚持井冈山的斗争。1930年不幸被捕,宁死不屈,在宁冈新城遭敌杀害。
1979年11月,蔡德华的儿子蔡官妹家拆除老屋盖新房时,匠人们发现屋檐下压着一个竹筒,原以为里面装有银子花边之类的东西,谁知打开一看,里面用油纸包着全是些写有字的本子和纸张,当时有些匠人,还拿了几张薄一些的用来卷生烟吃。蔡官妹发现后立即制止匠人们的行为,并将这些东西归拢起来,放在家中。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工作人员经整理,发现里面有记录教导队授课内容的笔记本、宁冈县赤委会制订的《教练士兵教官之注意》、《宁冈县赤卫连点名册》、《宁冈县第三区赤卫队点名册》等珍贵的革命文物。尤其是红军教导队听课笔记本,记载有政纲报告、宁冈的工作等重要内容和侦察知识,以及国际歌等。这本笔记本为见证了我军最早进行干部培训、举办教导队的史实。现由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收藏。
3、提升主题建议
(1)艰苦奋斗攻难关
从蔡德华的笔记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条件十分艰苦,物质非常匮乏,就连纸张也是稀有之物。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革命前辈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秉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即使敌人写过的笔记本,也如获至宝,倒着写,并至死珍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物尽其用、量入为出,从细处着手,从小事着眼,从节俭考虑。
(2)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战略支撑。
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正式新型人民军队——中国红军第四军,成为井冈山斗争乃至以后人民军队发展的骨干和核心力量;井冈山会师,奠定了中国红军和武装斗争的基础,为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巧的贡献,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的形成,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这一会师,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和深远的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回顾井冈山斗争时期一代伟人的建军过程和建军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强军之路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如今,在世界发生如此大的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群众路线仍然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就得靠强大的人民军队保家卫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和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习近平建军90周年讲话)就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保好驾,护好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