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韶山行|数字科技赋能红色研学 沉浸式体验让所闻所学更深刻
文章来源:天下韶山网 作者:罗华 时间:2024-10-19 10:31:5110月16日至17日,邵东市第十中学的肖雯茜和四千余名学生一起,在韶山开展为期一天半的“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相比其它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我的韶山行”着力提升研学过程中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我不仅看到了一幕幕感人的历史故事,还听到了专业授课老师优秀的展教结合课,加上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所受的教育更加深刻。”肖雯茜道出她的学习感受。
如何让研学和思政教育更加生动?针对这个问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对“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业绩陈列馆进行了局部改造升级,专门为青少年红色研学打造展教结合的课堂式空间。其中,对《启航》《寻路》《曙光》《开国大典》等场景进行了新的艺术创意,新增了《长征》景观,借助科技手段,让独特的馆藏精品文物和珍贵艺术品动起来、活起来,进一步增强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研学课堂
跟随着研学老师,肖雯茜和同学们满怀期待走进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毛主席读书时所用的特制单腿眼镜、写满了批注的书籍、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近在眼前的真实文物、数字3D推演地图、三维全息睡衣、沉浸式影院等场景,牢牢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大家都很少穿补丁衣服了。”肖雯茜站在三维全息投影前,细数着毛主席睡衣上的73个补丁,一个朴素节俭的伟人形象在她心里变得鲜活起来。
“长征”场景
生平展区新增的“长征”场景,是该馆此次提质升级的特色之一。吸收了国内外最新展陈理念和方式,增强了展览的叙述性和艺术性,通过把雕塑、展板、诗词和音效融合起来,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来到“长征”场景前,肖雯茜耳边响起呼啸的风雪声,只见11位红军战士相互帮扶着,扛着装备、挑着物资。这些战士中既有年轻人,也有年长者,甚至还有一个十来岁的小红军,大家目光坚定,在风雪中艰难前行......这一幕,在声光效果的加持下,让肖雯茜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长征历史的惊心动魄。“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什么不怕?”研学老师的提问声响起,肖雯茜立刻有了答案:“因为红军战士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神舟十号返回舱”场景
肖雯茜从小就喜欢航天飞机模型,在纪念馆看到神舟十号返回舱原物时,她很是震撼。返回舱周围如钻石般闪烁的星空背景,让她身临其境。“‘可上九天揽月’,这是毛主席1965年写的关于探索太空宇宙的诗句。我国的长征火箭、嫦娥五号等很多航天器的名字就是从毛主席诗词中得名而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诗句中抒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探索太空的梦想。”讲解员的讲解,唤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新中国的航天成就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更深切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和不易,肖雯茜心中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采取场景实景与虚拟时空的互动、展板与电子技术的互动、场景与历史背景的互动来增强展项的主体性、思想性和交互性。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像这样的场景有10处,每一处都根据毛泽东的生平业绩进行了主题提炼,以新的叙事方式,借助科技手段,突出了场景的历史内涵和教育价值。同时,研学课程还在线上延伸拓展,该馆还打造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数字展馆,融合5G云计算、三维建模、分布式渲染等先进技术,利用数字化展示手段,实现了实体展馆场景1:1复刻。“通过虚拟沉浸式的历史场景还原,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并依托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吸引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该馆技术部负责人冯瑛介绍,“我们还利用数字展馆思政课堂为来韶研学的学生提供讲解视频播放服务,做好‘我的韶山行’行前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韶山革命纪念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共接待红色研学团队210批,研学学生308182名,开展红色研学授课7855堂,“打卡”数字展馆的观众达124万人次。数字科技赋能红色研学,让研学和思政教育生动起来,从而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党史学习和思政教育,持续把红色“种子”撒播到广大青少年心中。(文/图 罗华)
(一审 彭昶 二审 李东花 三审 夏博文)